听张绍刚讲鬼故事:为什么在今天 我们还要读《聊斋》?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张绍刚。
国内一线主持人里,画风最魔性的一个。
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他一本正经,走上国民主持的地位;求职节目《非你莫属》爆黑,恶言厉色不近人情。
《吐槽大会》偏又惊艳转身。
花枝招展,自黑自嘲,娱乐精神满分。
职业态度,一个字:狠。
讲理一本正经;搞笑豁得出去;只要节目效果需要,完全可以不顾形象地尖酸刻薄讨人厌......
但这次,张老师(谢天谢地)也太一本正经了——
《故事刚刚好》
一集一个小故事,讲啥呢?
蒲松龄《聊斋志异》。
魑魅魍魉美女狐仙奇情异致……
奇?
你尽管冲着“奇”字来。
Sir保证你带着“雅”字走。
01
拍案惊奇
一人、一椅、一书,就听张绍刚讲。
枯燥?
没正式开始前,张绍刚还是一副严肃的央视架势。
但严肃不过三秒。
一张口讲起羞羞臊臊的故事,那股子熟悉的吐槽感就回来了。
形容女孩歌声“婉转滑烈,动耳摇心”,好听。
张老师心驰神往,手指带着大胯一起扭,原地蹦迪。
讲述女孩“腰细殆不盈掬”,细到攥不成一把。
张老师很老到地右手又翻又扣,激动不已。
讲到书生妖女“无夕不至”,每晚都会相见时。
张老师又是一脸醋意,还微微翻了个白眼。
每天晚上都来
(哼!)
精彩之处,还要加几句自己的即时感受。
肢体语言和表情,都非常丰富,非常张绍刚。
色而不淫,浮而不躁,举手投足间一副老说书人的做派。
就算他突然来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也毫不违和。
弹幕一飘。
净是夸咱们张老师生动可爱的。
第一个故事,《绿衣女》。
说书生小于在山中读书,看见一个绿衣女走来。
奇怪,这深山里哪来的女人?
但不管。
蒲松龄原文写:
“忽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
下一个“勤读哉”,张绍刚直接声情并茂开始感叹:“诶唷,你真是棒棒的!”
同时不忘竖起自己的大拇指。
两个人车速也是很快。
书生说:料想姑娘不是人类吧。
绿衣女说:我又不会吃了你,是不是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下一秒就脱了衣服,那蜂腰真叫一个细。
一个照面,一人一妖便共度数日春宵,如胶似漆。
突然有一天,小于跟绿衣女闲聊,要求绿衣女唱歌给他听。
女子百般推辞,但还是在小于再三请求下唱了。
果然,声音婉转动听犹如天籁。
但没想到,也引来了杀身大祸......
Sir先不剧透。
只能告诉你,那腰可是真·蜂腰。
第二个故事《局诈》,讲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高山流水”。
讲了啥?
爱琴的小李得到一把稀世古琴,自己都不舍得弹,包好藏好连至亲都不让碰。
之后,他认识了同为文艺青年的小程,三年时间,每天聊音乐,谈人生。李也拿出自己的古琴共享。
直到有一天,小李携琴拜访小程家,危险发生了......
小程夫人,端庄典雅,脱俗超尘,一手琴艺更远在二人之上。
小李“形神益惑”,动了心。
当弟弟的不厚道了?
没想到真正的反转出乎所有人预料。
嘿,Sir依旧不剧透。
只能告诉你,两个故事无一例外地,都是最坏结局。
一个断了情,一个失了爱。
但最特别的是。
它们也都不止于古风古色的幻梦奇情。
而是跨越时空般地,扎进当代都市人身上的欲望与执念的生、住、异、灭。
不信?
张老师,还真给我讲服了。
02
雅俗共赏
每当故事讲完,张绍刚立刻从说书人化身导师。
简单、直接、通俗,一句话总结中心思想。
第一集《绿衣女》,四个字概括,“分手不撕”。
在张绍刚的解读中,又撩又媚的绿衣女,完全是新世纪女孩的典范。
敢于追求爱情。
也敢于承担感情的任何结果。
而书生,代表在爱里固执而幼稚的男性同胞。
胡闹、任性、爱索取。
把自己的想法
借着爱的名义让对方实现
第二集《局诈》,三个字总结:“杀猪盘”。
近几年流行的词汇,表示步步为营,放长线钓大鱼的骗局。
不是“高山流水”,而是恶性诈骗。
蒲松龄描写了一个费尽心机的骗局,曾经在央视主持过多年《今日说法》栏目的张绍刚话锋一转,开始“往日说法”。
“我们收视率最高的,经常涉及到的就是骗局。”
何人,为何受骗?
张老师一语中的:有痴心。
钱痴。想要更多的钱,结果被骗得血本无归。
情痴。常见于婚姻诈骗,情感诈骗。
命痴。参见经常在健康问题上被骗的老年人。
张绍刚随即释出建设平安社区slogan:内去痴心,外防骗局。
但如果只这样解读,这两个故事,也才就听懂了一半。
比如《局诈》。
说的是骗,但蒲松龄在结尾一句点题,“骗中之风雅者矣”。
不图名利,只为求一把好琴,苦心经营三年,世俗人眼中实在难以理解。
而在这故事中,反倒有一种淡薄得失、心诚则灵的雅致。
《绿衣女》的结尾,尤其如此。
在度过因书生迎来的大祸,女子化作绿蜂以身蘸墨,在桌上写了一个字,“谢”。
谢他搭救之恩。
同时也是谢绝——到此为止吧,别再来找我了。
留下的字,就像《重庆森林》里,阿菲给633留下的那一张没有目的地的登机牌。
不过,她“自此遂绝”,从此再不相见。
简单四字,却饱含了复杂的情感和无尽的想象。
有爱时,勇敢追逐。无爱时,体面再见。
不怀妄想,不守执念。
听到她扇动双翅,飞出窗外,你才能感受到。
《聊斋》“奇”的尽头,是一个“雅”字。
是克制,是成全。
是认清现实真相之后,依旧心怀美好的淡薄与舍得。
03
人
一个固定流程。
在讲述、讨论完每一个故事之后,张绍刚会重新朗读一边蒲松龄的原文。
苦口婆心:“看《聊斋》一定要看原文!”
为了避免出错,张绍刚还做了非常多的准备。
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也欢迎并感谢大家的指正。
为啥?
不得不回到《聊斋》本身——
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极致。
多则千字,少则只有一行。
第五卷《赤字》原文如下:
顺治乙未冬夜,天上赤字如火。其文云:“白苕代靖否复议朝冶驰。”
蒲松龄的文字有精简典雅之美,亦有“言外之意”的含蓄意境,冯镇峦评:“文章皆如锦绣。”
也正是简洁生动,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文字,能让读者得到不同的体会和理解。
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写得好,不用再啰嗦。
但为什么在今天,还要读《聊斋》?
道理简单。
读它,就是读人。
因为聊斋借的是狐仙鬼怪的故事
但是它描写的是人世间的千姿百态
《聊斋》算得上中国电影的始祖IP。
和影视结缘,最早可以追溯到国产电影刚诞生时期。
1925年,香港电影先驱黎民伟和黎北海,拍摄了第一部根据《聊斋》里同名故事改编的电影《胭脂》。
因其剧情新奇以及警示教化意义,大受欢迎,首创香港电影的最高卖座纪录。
百年光景,《聊斋》仿佛一个故事聚宝盆,促成了无数作品的诞生。
八十年代,一部《倩女幽魂》,让“小倩”王祖贤华语影史留名,成为女鬼形象的审美标杆。
同时期,内地电视剧版《聊斋》开播,诡异离奇的鬼怪故事成就了一代人的童年阴影。
十年前两部《画皮》,群星云集,现象级票房爆款,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东方魔幻”之路。
但你发现了吗?
仙狐鬼怪、奇诡妖冶。
大多《聊斋》的影视作品精于此,也止于此。
很多影视强化表现的,依旧是娱乐性的情感纠葛和猎奇因素。
但《聊斋》的原著,远不止这些。
通过写鬼狐表现人性,用离奇的故事反映封建社会的世情,讽刺和批判它的各种弊病。
全书近五百个故事,除了常被影视改编的篇目,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去阅读、解读。
《梦狼》,用父亲梦到在外做官的儿子变成狼的故事,讽刺为官不仁者如恶狼。
《席方平》这个伸冤无门的故事中,腐败的阴曹地府,暗喻了人世间的官场。
……
举个更有名的例子。
在《聊斋》改编的作品中,最有份量的,偏偏最不“聊斋”。
胡金铨的《侠女》。
“女版哈姆雷特”。
因父亲弹劾阉党而被追杀,流亡在外,与书生顾省斋一见倾心。
有恩,她以身相报;有难,赴刀山火海。
也因恩怨难了,离开顾省斋,产下一子后,遁入空门。
孽缘已尽,皈依空门
顾氏香烟,绵延不绝
没妖术,没鬼怪。
只有人间恩怨循环往复之间的拿起、放下、拿不起、放不下。
《聊斋》中的侠妖鬼怪,还不就是人,与人的想而不敢,敢而不言,言而不行的理想和欲望。
再回到张绍刚在节目中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
“为什么在今天,我们还要读《聊斋》?”
几百年过去,蒲松龄当年讽刺的世情弊病,有的依旧是民族的沉疴。
几百年过去,世事变迁,人性中的贪、嗔、痴,又何曾变过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大批红极一时的文化类综艺,似乎又一次销声灭迹了。
《朗读者》止步于2018,两季寿命。
《一本好书》在去年完成第二季,再无后文。
道长的《一千零一夜》,时隔一年多,也还没有第五季的消息。
《故事刚刚好》,一档朴素的读书节目,虽有不足,但又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新尝试。
在张绍刚绘声绘色、生动立体地讲述里。
你能看到它的清醒——
现代人容不下的,可不止是《聊斋》。
而是,平心静气地去咂摸一个故事的耐心与宽容。
但你也能看到它的初心。
为什么读书。
张绍刚说了一句最实在的话。
“尽可能地让自己的人生,不要因为伤痛的结果而感悟。”
不在聪明而在清醒。
不在态度而在初心。
这样“刚刚好的故事”,值得Sir安利一个。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颐和园的马达
原标题:《走开啊魔性张绍刚》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造价1.6亿元的“北游26”轮首航 该豪华客船投入运营后,北海至涠洲岛的水上航行时间只需50分钟
“北游26”轮由北海驶向涠洲岛。今报记者彭庆摄今报北海讯(记者彭庆)造价达1.6亿元的豪华客船“北游26”轮,日前在广东中山...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