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开启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新模式 扶残又扶贫 啃下“硬骨头”

广西日报 2020-05-07 07:00 大字

■特别关注

本报记者蒋秋

核心提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残疾人是实施脱贫攻坚的重点,尤其是贫困重度残疾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特殊困难群体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近年来,北海市把贫困重度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采取集中托养扶贫、托管康复服务、爱心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措施,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托养和就业工作,实现了残疾人脱贫、帮困解困全覆盖。

近日,在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联合召开的2020年助推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北海市作典型发言,其经验引起广泛关注。

1集中托养:一人托养全家脱贫

梁德宗是北海市铁山港南康镇扫龙管村委会老山村村民,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智力残疾,两个女儿也患智力等多重残疾,一家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近20年来,梁德宗除了照料妻子,还独力拉扯两个女儿长大,靠打零工勉强维持一家生计。而今,梁德宗年过花甲,一家的生活只能依赖政府救济。

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示范基地在该镇秋风塘村落成后,梁德宗的妻女得以入托,吃住全包,还接受康复训练。按照每两名托养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政策,梁德宗被优先聘为护工,专门照看自己的妻女,每个月还有2000元工资,一家人的生活和收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比在家生活强很多,不仅家人得到了更好的照看,自己还能领工钱。”梁德宗感慨地说,多亏了市里的好政策。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曾经是很多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集中托养让残疾人“有所养”,为贫困残疾人家庭生活带来新希望。

北海市通过建立贫困重度智力、肢体残疾人托养扶贫示范基地,以托养扶贫、康复与庇护劳动为目的,安排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重度智力和肢体残疾人入托,实现“一人托养全家脱贫”。

基地以乡镇为依托,采取“一护二”(即1名健全人护理两名重度残疾人)模式,提供托养、康复、就业脱贫一体的24小时照料服务,入托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及聘请从事护理工作贫困户实现了脱贫。2019-2020年该市投入1.29亿元,新建(改建)9个、总床位950张的脱贫攻坚兜底集中托养机构,面向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和特困供养对象开展集中供养(托养)工作。

此外,北海市还实行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办法,积极探索采取“残联+医院”的模式,实施贫困重度精神残疾人集中照护、治疗、康复、扶贫为四位一体的扶贫创新模式,入托的人员中建档立卡户和城镇低保户占92%以上,有效解决了贫困精神残疾人在家庭、医院两头被关,难以融入社会的困境。

2爱心车间: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

北海市海城区智力二级残疾人梁某,24年来一直需要父母照料。2014年从特殊学校毕业后,因没有新的地方可以接收,只要天气条件许可,他每天都要到街道上漫无目的游荡。母亲担心他出问题,只能跟着他,陪走了4年,她自嘲被街坊邻居称为“巡警”。

2018年,梁某在海城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北部湾社区爱心车间(日间照料中心)找到了“归属”。他结识了新的伙伴,市青少年宫的老师每周定期开展绘画、声乐和舞蹈等支持性服务和社区康复服务。2020年,在海城区残联的推荐下,梁某还与某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安置在爱心车间上班。看着他在爱心车间能够享受到照料,并且解决了就业难题,母亲终于松了一口气。

对于有就业意愿、有一定就业能力但无法进入就业市场的贫困残疾人,北海市大胆创新,以社区为依托,首创“爱心4+1”模式,将残疾人社区康复、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和为残疾人购买一份意外保险,有机整合为“四服务一保障”的体系,解决智力、精神和肢体重度三类残疾人就业难、企业安置难、社会管理难的“三难”问题,探索出一条辅助性就业的新路径。

爱心车间普遍采取依托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机构)、社区残疾人康复示范点“温馨家园”的方式建立,实行一周5天作息制度,提供免费午餐和午间休息场所,日常工作主要开展电子产品来料加工、手工制作风铃、绢花等简单手工劳动,并开设唱歌、绘画、心理咨询、功能训练、娱乐体育等课程。爱心车间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一律签订托养协议,办理保险;采取先托养后就业的方式,根据康复情况,经评估确定就业人员。就业人员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月工资按北海最低工资标准发放。目前,北海市已建成11个爱心车间,安置残疾人112名就业,日间照料44人。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全部聘用残疾人,建立亲情管理模式。

在此基础上,该市进一步创新带贫益贫模式,在海城区、铁山港区开展辅助性就业扶贫创新试点,将扶贫元素融入“爱心车间”,在贫困发生率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扶贫+辅助性就业+按比例就业+日间照料+社区康复+为残疾人购买一份意外保险的“5+1”扶贫爱心车间,使贫困重度智力、精神、肢体残疾人在自家门口,通过辅助性就业脱贫。

每一份工作、每一笔收入,对残疾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让他们找到了自信,也找回了生活的尊严。

3政策扶持:为重度残疾人脱贫兜底

北海市有残疾人12.6万人,持有二代残疾人证4.28万多人。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未脱贫户589户,其中贫困残疾人309户,占总户数一半以上。北海市高度重视贫困重度残疾人这一重点人群的脱贫,2019年3月出台了《北海市脱贫攻坚兜底集中托养工作方案》,这是广西第一个出台残疾人集中托养兜底脱贫工作方案的地级市。同年11月又新设立市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成为广西目前唯一一个成立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地级市,为残疾人托养照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各项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北海市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残疾人脱贫兜底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北海市为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共计2677万元;2020年起,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提高至120元每人每月。2019年市县财政筹集2172万元,全面解决了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扶贫、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康复基地、爱心“5+1”扶贫车间、市级残疾人托养中心等四种残疾人照护模式的建设、配套及运营费用。同时,从2020年起每年约300万元的运营费用全部由政府兜底解决。

据悉,下一步,北海市将推进集中托养扶贫全覆盖、精神残疾人托管康复加规模、爱心“5+1”扶贫车间增范围,补齐残疾人脱贫攻坚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新闻推荐

北海战“疫”英雄赴涠洲岛疗养

本报北海讯(记者/管林华)4月15-17日,北海驰援湖北医疗队40名队员和部分家属,前往涠洲岛进行为期3天的免费疗养。这是疫情以来...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