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晚姑娘”

北海日报 2018-09-07 10:43 大字

北海瓷器的古代窑址——晚姑娘窑址,是南康镇在两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重要证据。我用心灵穿越时空,追寻远去的涛声,去探究遗落在港口两千年前的窑址,寻找那些海上丝路辉煌的踪迹,寻找我们中华祖先勇于劈波斩浪屹立于东方的巍峨身影,追寻当年披荆斩棘不屈于困难的雄心壮志!

北海市至少有30多个瓷器古窑址。上至汉下至清,时间跨度两千多年。其中有上窑、下窑、东窑、西窑、大窑、英罗窑、草鞋村窑、红坎窑、豹狸窑,中窑、晚姑娘窑、岭底缸瓦窑、常乐缸瓦窑等。北海的古窑址,大多位于沿海边沿或江河边沿,水上运输方便,瓷土、燃料和釉料都较丰富。不同年代古窑址生产的陶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东南亚等地区。北海古窑生产的陶瓷器,已成为北海与国外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而晚姑娘窑,正是南康镇发展史最有力的依据。

当我们沿着标写有“晚姑娘村”的牌子穿行而入,却又因不懂如何找到晚姑娘村窑时,有幸遇上热心村民詹大姐。从詹大姐的身上,我们又再一次体验到古村落民风的纯朴和敦厚。詹大姐跟我们说,我带路吧,村里的岔路口那么多,一时半会你们也难以找到。詹大姐这一说,我们正是求之不得的。

在詹大姐的带路下,汽车在颠簸中七弯八拐,穿过密密行行的树林,绕过一座座村里的房屋,来到了一片开阔地。红白相间的土地上,次第分明的泥土里,竟是我们追寻已久的晚姑娘村窑旧址。下了车,放眼远望,松林成荫,层次分明连接着天边,一弯平坦而又绿茵铺就的绸带,延伸到远方。詹大姐说:这古窑,经常有人来这里挖掘,现在裸露在地面上的这些破碎了的碗边碗底,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瓷器了。

晚姑娘窑址上瓷器残片比较多。从瓷片看,有大口碗、四耳罐一类的日用器皿。器壁较厚重,有些胎质粗松,釉色黄绿,较肥厚润泽,多有开片。罐、碗等器物,外部均施釉不到底。我们在窑址的地面上,零碎地找到些像大碗的碎瓦片,根据碎瓦片分析,原先的碗或是罐都是:扁圆、阔口、平底,碗足有些呈饼形,有些无圈足,碗内底均有四五个垫烧痕。

我们寻找着,看到一只破了边只有底的碗,竟然兴奋得大叫起来,这碗底,粗厚交织,边上的花纹还依稀清晰可见,那翠绿色的花线,沉睡在地下这么多年,现今一朝裸露在大地上面,命运又是截然不同。看着这些纵横交错的花纹,我想象着当年烧陶瓷的人,他们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又是怎样的一种奉献?我不知道在两千多年前他们的模样,但明白他们付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劳作。

有些碗内施乳浊釉,碗外施釉不到底,碗底无釉,呈灰红色,在这些细碎的瓦片上,都能寻找到当年非常漂亮的影子。查看史料记载,这些都是当年漂洋过海的畅销货。“平足底划有一圈螺旋划纹,碗内施豆青釉,釉色滋润肥厚,胎体厚重,灰白色,有些火候高胎质坚硬,有些火候较低胎质粗松”。两千多年前的物件……如星星般沉睡在红土地上。

现在,那一大片干涸的河床上,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野草,河床如长长的绿色的飘带,和湛蓝的天空连成一片。

南康的晚姑娘村窑,一个“活”着站在红土地上的证物。让我们用心用目光,去追寻先人的勤劳勇敢,开疆拓土的雄心壮志。

新闻推荐

快速发展的北海交通

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北海交通道路的飞速发展,见证北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质变,普通老百姓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幸福...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