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海油成功收购尼克森 交易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是中国企业最大海外并购

桂林晚报 2013-02-27 01:50 大字

[摘要]交易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是中国企业最大海外并购

这是2011年7月13日拍摄的中海油绥中36-1油田中心平台。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6日宣布,中海油完成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交易。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的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成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市,同时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

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说,通过收购尼克森,使公司获得一个国际领先的发展平台。中海油坚信收购尼克森符合公司发展战略并将为股东带来长远利益。

中海油首席执行官李凡荣说,尼克森是一个较强且具备较好增长前景的多元化公司,拥有丰富的资源量及储量、较高的勘探前景以及能够实现其资产价值的高素质员工。中海油将充分发挥该平台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公司的海外业务。

尼克森作为中海油全资子公司,将由首席执行官KevinReinhart继续负责管理,KevinReinhart在尼克森有1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新董事会由中海油、尼克森现有管理团队及加拿大籍独立董事组成,李凡荣担任该公司董事长。

中海油于2012年7月宣布,与总部位于加拿大艾伯塔省的尼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尼克森现有约43亿美元债务将予以维持。

中海油称,尼克森分布在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等全球最主要产区的资产中包含了常规油气、油砂以及页岩气资源,是对中海油现有资产的良好补充,同时也使中海油全球化布局得以增强。

这笔交易已获得尼克森股东、加拿大当地法院、加拿大政府、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及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批准。

■五大看点

这笔收购价值如何?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杨华说,中海油和尼克森资产互补,能形成绝佳的战略配合。通过收购,中海油证实储量可增加30%,产量将增加20%以上;中海油还将战略性进入海上油气富集盆地(如英国北海)和新兴页岩气盆地,同时巩固其在加拿大油砂、墨西哥湾和尼日利亚海上地区现有地位,公司油气资源配置更趋均衡。

他说,尼克森超过90%的储量位于稳定的经合组织国家,财政制度具有吸引力,其资产组合的地缘政治风险较低。

这笔收购值不值?

收购交易总对价约151亿美元,并维持尼克森现有43亿美元债务。每股27.50美元的报价比尼克森2012年7月20日的收盘价溢价61%。

杨华说,报价综合了对尼克森股价的长期跟踪分析及对其净资产价值的判断,合理并具竞争力。

尼克森股价在2008年曾达到40.99美元的高位,近年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股价大幅下降,至2012年6月,已跌至14.63美元低位,低于净资产价值约40%。

“中海油坚持价值驱动的并购战略,在立足于中国海域的同时,遵循谨慎的并购战略,从资源、回报和风险三方面考虑海外发展。”杨华说。

收购成功经验是什么?

2005年中海油发起185亿美元竞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最终因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提价、美国国会反对和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挠而放弃。

中国石油大学专家王震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为危机困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这笔收购成功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杨华说,早在2005年中海油就开始将尼克森作为主要战略收购对象长期跟踪。2011年中海油以2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OPTI公司,与持股65%的尼克森成为合作伙伴,为整体收购打下良好基础。

王震说,我国企业迟早会进入西方进行这样规模的收购,但中海油能首先成功,与其30多年对外合作打造的管理理念、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化形象密不可分。此外,与收购优尼科时相比,中海油内部高层意见更统一,行动坚定,战略得当。

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王震说,这笔收购成功标志着实施“走出去”战略近20年后,我国石油企业的跨国经营步入新阶段,由单纯资源导向的国家公司向具有投资属性的国有跨国公司转变。

他说,在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体制中,资源国政府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严苛的劳工与服务提供商准入条件,工业基础雄厚,高技能员工供给充分。在这种经营环境下,我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是完全意义的同台竞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说,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不是为资源而资源,获得盈利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自身壮大,贸易能力提高,对国际市场影响力增强,国家能源保障也将提升。

收购成功后面临哪些挑战?

“收购成功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王震说,我国石油企业进入西方市场面临商务运作能力、海外社会责任、国际化管理能力以及国际化人才等挑战。

杨华说,中海油面临的挑战有公司接管后如何正常运转;如何在保证项目投资、资产增值和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控制。其中理念和文化的融合尤为关键。

中海油计划通过在卡尔加里设立总部,建立北美和中美洲运营平台,负责管理尼克森现有资产以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资产。

■评论中国资本出海仍需警惕政治壁垒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6日宣布,以151亿美元完成对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购,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但“中国投资威胁论”的阴霾并未散去,值得警惕。

金融危机造就并购良机。去年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影院公司、中国财团收购国际飞机租赁公司等多宗收购案显示,中国资本已成为跨国并购领域主要助推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的成功个案很难被简单复制,因此不能一概而论,盲目乐观。

2005年中海油计划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却因强大政治阻力而失败。中海油此次收购尼克森也并非一帆风顺,加拿大政府也在“中国投资威胁论”的压力下两次延长审批期限,最终才给予放行。而在批准收购案的同时,加拿大政府也宣布了有关外国企业投资加拿大的新规定,特别对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加拿大能源行业设置了新的障碍。

泛政治化正成为阻挠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壁垒,将中国投资视为别有用心的洪水猛兽。美国罗迪厄姆咨询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就指出,阻挠中国对美基础设施和高技术领域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政治因素。

报告称,在高技术行业,由于担心中国投资对美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美国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阻挠了多项高技术行业投资合同,很多中国投资在美国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和安全部门的合力阻挠下最后宣告流产。

文化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差异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比西方同行更加艰难。中国资本应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变得成熟起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说,在几次高调并购美国公司失败后,中国公司正逐渐学会如何应对美国的政治和监管体系。为避免与美国监管机构发生直接冲突,潜在的中国竞购者尽量回避大型收购项目。有时候,中国公司选择建立合资企业,或与美方达成非正式的伙伴关系,而不是进行全面收购。

同时西方企业对投资和市场的渴求也在迫使西方国家怀着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中国资本。以去年中国对美欧投资数据对比为例,罗迪厄姆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对欧盟投资是对美国投资的两倍,欧盟国家欢迎中国投资机场、电网和港口。去年中国企业在欧盟国家基础设施的投资超过50亿美元,而对美国基础设施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投资。

中国资本出海对双方而言无疑是一场双赢的游戏。投资欧洲企业让中国获得人才、技术与产品,欧洲企业也可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势。可见意识形态的偏见可以搁置具体交易于一时,却无力阻挡中外资本融合这一大趋势,也难以抗拒主导产业资本重构、资源重组的市场力量。

俗话说得好,在商言商。在国际贸易与投资中,应最大限度地淡化政治因素,让商业和政治各归其所,并行不悖。

综合新华社报道

新闻推荐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成“热点” 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昨在桂林市开幕 会议提出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000亿元 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

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昨在我市开幕 会议提出2015年全区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000亿元 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3亿人次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