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笔记 金狮巷忆旧

南宁晚报 2021-03-08 06:52 大字

?金狮巷府城隍庙?方朝明/绘画

金狮巷,是南宁最著名的坊巷。原名为金狮巷金龙坊,民国二十一年,更名为兴宁路西二里,一直至今。

在兴宁路,一街有两巷,即西二里金狮巷和西一里银狮巷。而两巷又有两庙,即金狮巷的府城隍庙和银狮巷的县城隍庙,前者供奉的城隍神为忠勇殉难的宋代邕州知州苏缄,后者是为纪念宋朝邕州守刘初建城之功而建。府县两庙,交相辉映,雄伟壮丽,呈现一时之盛,蔚为邕城大观。

邕城胜地历史悠久

金狮巷始建于宋代,但史料记载很少。直至近代,才有民国二十六年《邕宁县志》简要记载。

金狮巷,现在兴宁路西二里。过去,该巷与银狮巷仅隔一排房屋而紧连。民间坊传,古代有一对金狮和一对银狮(即两只黄色与两只白色的狮子),每当夜深人静时,经常出没此处游玩嬉戏,金狮巷、银狮巷因此得名。

金狮巷地势高耸突兀。巷东入口处,为旧南宁府城隍后宫城,又为五花峰胜地之一。南宁历代水患灾害,金狮巷却从未被洪水淹过。解放前的南宁,金狮巷道路窄小而蜿蜒曲折。街灯香火缭绕,夜晚阴暗处,伸手不见五指,行人稀少,使人有阴森之感。抗战时期,从兴宁路入巷口上斜坡处,有一个烧字纸的香炉,写有“敬惜字纸”四字,供街坊上香拜神。金狮巷的巷中间为三义庙,为街坊祭祀之用。抗战时期为防日机侵邕,巷口有一大木架,挂有一口大钟,敲响以作警报。

苏缄忠勇百姓追奉

南宁府城隍庙,来源于宋代的苏忠勇祠,其中供奉的城隍神为宋代邕州知州苏缄。苏缄因誓死护卫邕州城、城破后又举家自焚,被追奉为城隍神。苏缄(1016—1076),字宣甫,北宋泉州(今福建)晋江人。为宋仁宗进士。宋仁宗宝元至神宗熙宁年间,先后在粤、豫、浙为地方官吏,做过英州(英德)、深州(合浦)知州和广东钤辖。

神宗熙宁四年(1071),交趾屡侵宋边境,朝廷派苏缄为皇城使,出任邕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年)冬,交趾郡主李乾德,率兵10万进犯广东广西地区,并攻陷钦、廉二州,攻破邕州四寨,迅速将战火蔓延到邕州。邕州遭包围,苏缄慰劳士兵,发神弓射杀死敌,坚守数十日,未被攻下。当时不仅无救兵,且无粮草,史书称为“罗掘俱穷”。熙宁九年正月十二日(1076年3月1日)坚守了42天的邕州城被攻破。

《宋史·忠义苏缄传》记载:“城遂陷,缄犹领伤卒弛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蛮至,求户皆不得,屠郡五万人。”苏缄可谓忠义俱全。熙宁九年(1076)七月,狄青部郭逵将交趾兵逐出境,收葬苏缄全家骸骨,埋葬在南宁城垣下。事后,邕城人民为了纪念苏缄,在其全家殉难处(原红星剧场),建一座苏忠勇祠(后改称府城隍庙)。宋哲宗元祐年间,又在望仙坡(镇宁炮台)建一座“怀忠祠”,祠额“怀忠”二字,是宋哲宗御笔亲题。清朝以前,南宁官民每年都在怀忠祠举行春秋致祭及岁节奉祀。

南宁府城隍庙历朝历代都有修建。元代张良金《南宁府城隍庙碑》记载:“邕州城隍庙,创立于郡治之右,规模虽小,地势高大,盖依乎城之址为之。所以重建者,会至元壬午之水灾故也。邕接交蛮溪峒之地,泉水皆在上流,近州四十里,合为一江,始深阔浩瀚,直透海道。邕字水在邑左,由是得州之名……”1920年,在苏缄一家殉难的地方,竖立一块刻有“宋苏忠勇公成仁处”的大石碑,并沿着山坡地势,砌筑石壁护墙,香火不断。

民居群落文化传承

金狮巷在古代多为商贾官宦寓所,又因其与兴宁路和当阳街两头相通,名店名苑、商贾云集,名流荟萃,经贸繁盛。正因为如此,衍生了清末民初的金狮巷民居群。

金狮巷民居群,位于南宁市兴宁路西二里,是目前南宁市区唯一保留下来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民居群建筑,2000年被列为南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民居群清末民初建成,为东西走向,长300多米,巷道狭窄。部分建筑有增建或改建,分南北两列,屋宅多为四合院式的老屋。该巷的南面建筑均已改建,巷的北面共10栋房屋,均保持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其中50号、52号、56号、68号是民国时期改建的建筑。

该民居群内的建筑形制,均为三进以上,清代建筑的部分为硬山式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民国时期的建筑均为二至三层,多为中西结合式建筑。

金狮巷民居群可说是南宁民居类传统建筑特点的典型代表,古朴典雅,静谧幽深,颇具南方特色。南宁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院落形制和岭南传统式。前者以“间”为单位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后者的平面布局讲究对称均衡,墙头、屋脊、砖瓦都精巧华美,装饰性强,具有明显的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方朝明

新闻推荐

两股冷空气陆续登场 阴雨天又要“返场”

连日来南宁天气不错,不少市民趁着周末出门晒太阳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报讯(记者赵金玲通讯员唐晓珊实习生李晓彤)寒冬腊月...

合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