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隆”及其他

北海日报 2019-11-23 11:48 大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北海三直街沙脊街、珠海路、中山路,是名城的核心街区,此核心街区的“核心”是珠海路。此路的东段旧称东泰街,有一建于1930年的三层骑楼建筑(为今珠海东路172号),此建筑宽8米、纵深长60米,坐北向南,是北海老街有史以来第一幢用钢筋水泥构筑的具有岭南特色和欧陆风情的洋楼。此楼的底层从铺面一直通往海边,是集商铺、仓库、码头、住宅四位一体的建筑。屋主是陈济众,防城县人。后来此屋给其长子陈柏棠,开设“广万和”商号,经营土特产。抗战胜利后,其商号更名“永济隆”,生意非常兴隆。

张维瑞先生于5年前在《北海日报》发表《永济隆商号》一文,作了如下的叙述:“永济隆的老板拥有一艘小轮船‘同仁号’,客货混合运输往返广州。永济隆开业后曾有过一段辉煌鼎盛时期,钦廉四属(合浦、钦州、灵山、防城),雷州半岛的海康、廉江、遂溪、徐闻等县,琼州(海南岛)的海口、临高、儋州、文昌等县以及广西(当时北海属广东省)南部的玉林、博白、陆川、贵县、桂平等县富商巨贾,纷纷来此洽谈土特产进出口业务和物资交流贸易业务。永济隆商号的建立和开展业务,对促进北海当时商贸活动起了很大作用。”1930年至1936年间,有“南天王”之称的陈济棠主政广东。他与陈柏棠在防城县陈氏族人中,属堂兄弟关系。陈济棠有一次从广州返乡探亲,途中在永济隆客居,虽然仅留宿一天,却成为永济隆家史上难以忘怀的记忆。

1949年后,永济隆屋主陈柏棠到香港定居。后来,永济隆被有关部门使用和“国家经租”,1987年才归还陈柏棠的后人。随着时光流逝,“永济隆”完全失去了昔日老街名楼的光彩,其临街的拱劵大窗破烂不堪,天台漏水,第二、三层的钢筋水泥板破裂,露出纵横交错的钢筋,锈迹斑斑。其楼后中部有一钢筋水泥板发生坍塌,屋主见此险情,为防止二楼前窗下的钢筋水泥梁坍塌,于是筑一拱形门墙支撑,并在骑楼一方柱上挂“危房,请勿靠近”的牌子。再过一段时间,在其铺面骑楼外的马路上占用一点路面用竹子扎一围栏,不让行人走近此危楼,这样的措施有一些警示作用,但对于“名城”核心的路面来说有碍观瞻。永济隆屋主的后人,数年前希望能出租此屋,由租赁者维修使用,于是在其铺面封闭的门板上,用红色涂料写“永济隆出租”字样,但出现坍塌的永济隆危楼,能否有租赁者可想而知了。

2016年5月,永济隆骑楼的方柱上挂一块牌子,上刻“北海市文物点,永济隆旧址”的醒目字样,下刻“北海市文物局”。此牌子是告诉户主或有关单位,这是一间颇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若没经有关部门批准,不能拆除。一友人看到这块牌子便询问笔者,何谓文物点。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个颇为陌生的词语,有必要做一些解读。在历史遗存的建筑中,一般分两大类,一类称文物建筑,另一类称历史建筑。前者指的是已列为文保单位的建筑,这类建筑有高低级别之分。如珠海东路东端的北海关大楼旧址,是国家级的文保单位。后者指的,一般为集中成片,且保留着传统的格局和历史风貌的建筑群,如北海市的三直街就是典型的历史建筑群,每一间建筑之间没有高低等级之分。若个别建筑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可被列为文物建筑,其他的则通称历史建筑。至于文物点建筑,笔者理解为其历史价值介于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说通俗一点,它在历史建筑群里颇有历史价值。笔者曾于十年前撰写《东泰街名楼——永济隆》一文刊登在《北海日报》,永济隆旧址是有故事可讲的建筑。

笔者认为,位于老城核心街区的永济隆,其破败不堪的景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如何解决这一有碍观瞻的危楼,笔者的浅见有二,一是老城公司动员屋主修复和使用;二是若屋主无能为力,老城公司可以以修复此文物点,解决其立面和马路有碍观瞻的难题为由,帮助屋主贷款修复。因此楼不是文物建筑,在维修方面主要保留其骑楼以及阳嵌在二楼前窗下骑楼横眉上“永济隆”三个正楷招牌大字即可,相信不会受到许多限制。待修复后将此楼出租、租金用于还贷付息。

新闻推荐

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西安上演

海螺声声,鼓声阵阵,海边、渔网、织网的姑娘们在渔歌中跳起了快乐的织网舞蹈……昨晚,由北海市编创的大型历史舞剧《碧海丝路...

合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