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灵珠” □刘伟恒
近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热映,其票房直线飙升,这说明了人们对此电影的喜爱,尤其是剧中魔丸和灵珠的神奇传说,更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真实的历史上虽然没有这样的灵珠,可是极富灵性的珍珠在我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妙的传说。
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有利用珍珠的记载,据《海史·后记》载,传说大禹定“南海鱼草、珠玑大贝”为贡品。《尚书·禹贡》也载:“珠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嫔珠,暨鱼。”其中的嫔,即蚌之别名。此后的《诗经》《山海经》《尔雅》《管子》《周易》等古典名著,对珍珠均有或多或少的描述。
早在古代便有珍珠诞生的美丽传说:南海有鲛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人鱼”,她们像鱼一样在大海中生活。鲛女原是月亮女神嫦娥的侍女们,因为做错事而被罚到海里织绡。传说,每逢月圆之夜,她们便站在礁石上,遥望月亮,有时不免悲伤哭泣,于是,滚落的眼泪便变成了美丽的珍珠。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就是根据这个传说以及珍珠的圆润与月亮的盈亏关系(即月圆之夜珠亦圆,月缺之夜珠亦缺)而写就的。
使用珍珠作佩戴饰物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据《格致镜原·妆台记》记载,周文王就曾用珍珠装饰发髻,显然,中国人用珍珠作装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至少可远溯至周朝初始。秦汉以后,珍珠饰品更是迅速普及,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无不以珍珠装饰为荣。
秦代,捕珠业开始兴起,许多渔人甚至以捕珠为生。汉代开始划分采珠区,将珍珠产区分为南北两地。北地以东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镜泊湖等地的淡水珠为代表,称为北珠;南地以广西合浦地区北部湾海域所产的海水珠为代表,称为南珠。合浦郡地接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的南珠被视为是奇珍异宝,价格贵过黄金白银。这种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也称它为“合浦珠”。东汉时,当地百姓均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因为采珠的收益很高,当地的一些官吏就趁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地盘剥以捕珠为生的渔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这些官吏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渔民去捕捞。然而,珠蚌是有灵性的,它们心有不甘,就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而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所以很少有人种植稻米。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据《后汉书·孟尝传》载:当时,汉顺帝派孟尝做了合浦太守,在查明原因后,他下令革除弊端:减轻珠税,鼓励百姓有节制地采撷珍珠,严禁破坏珍珠资源的狂采滥捕;解除以前被官府垄断的珠宝贸易;整肃吏治,遏制贪污腐败。孟尝的新政立竿见影,合浦郡很快便政通人和,“逃跑”到交趾海域的珍珠蚌,也纷纷迁回合浦海域。当地渔民也恢复了“驾船出海采撷珍珠,再以之换取粮食、布匹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活,自由贸易的珠宝市场重新繁荣起来,百姓又过上了好日子,合浦郡也成了富庶之乡。
珠圆玉润、细腻浑圆的珍珠,之所以被人们喜爱,除了具有很好的欣赏价值、装饰价值以外,它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更为人们所青睐。
在我国,珍珠用药已有2000余年历史。汉末的医书《名医别录》、梁代的《本草经集》、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清代的《雷公药性赋》等医药古籍,都对珍珠的药用疗效有明确的记载。一致认为,珍珠味甘、咸,性寒,入心、肝两经,具有安神定惊、滋阴降火、明目消翳、解毒生肌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心律不齐、慢性肝炎、神经衰弱、口腔溃疡、扁桃体炎等症。
晋代著名医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写道:“珍珠径寸以上,服食令人长生。”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以珠宝粉、雄黄、朱砂煎汁为羹,每食一杯约耗钱三万,过三煎则弃其渣,以防病养生。元代,人们在水中加入蜂蜜、珍珠,制成养生食品和饮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明白:“珍珠能静心,去眼翼障膜,除面黑,止泻。”清代慈禧也常用珍珠养生、美容,据记载,每隔10天,她就要服1匙高级珍珠粉,且从不间断。
时至今日,珍珠更是人们喜爱的保健用品,其已被开发成粉剂、胶囊、口服液、膏、霜、冲剂等,更加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
珍珠有如此神奇的功效,恐怕连哪吒、敖丙都无法想象。
新闻推荐
回家动车上 男孩半路失踪 原来是父子常年分居两地,儿子不舍离父,中途下车
今报南宁讯(记者赵劲松实习生卢凯滢)8月28日晚,李女士带着13岁的儿子从北海乘动车回贵州老家。不料,列车到了南宁站,母亲发现...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