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集市史话■李 丹

四川政协报 2019-08-27 10:15 大字

集市贸易在华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周易·系辞》记载,神农时代,“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应该是华夏历史上最古老的集市。

据《左传》记载,西周时期对各级城市的规模有严格的限制,对于城中之市,也有定制。根据《考工记》的记载和考古发掘可知,春秋时期到战国初期,城市里的宫殿、祖庙、社庙、市、居住区都是一个个封闭形的群落,宫殿区由高墙环护着,居住区也被划分为整齐的方形的“里”“坊”,每一“里”或“坊”也都有高墙环护。市,也是一个由高墙环绕着的方形区域,市内除十字形或井字形连通四周“市门”的主街道以外,还有若干小街道。街道两侧,排列着被称为“商肆”(又叫“市肆”)的店铺,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列肆”。存储货物的仓库称“店”,或称为“邸舍”“廛”。那时,官府对市井控制很严,有专职的官吏进行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到西汉时,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贸易中心。城市中的市场都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

直到唐代前期,官府对市场的管理都很严。不仅在城市里严格区分商业区与居民区,而且还限定市场活动的时间,每天中午击鼓三百声开市,下午击钲三百下收市。这个市,只准具有“市籍”即具有商人户口的商人及其他特许的人员在里面进行经营交易活动,而且只准在“市”内营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城中之“市”,实际上是“井中”之“市”,它的范围只是城内呈井字形的特定区域。

随着农业、手工业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官府控制下的城市市场越来越不能适应日益繁荣的商业贸易的需要,城外的农民也感到往来于城乡之间要耽误许多生产时间,于是人们逐渐突破官府的控制,开始在州、县府所在地以外,交通方便或居民集中的地方进行交易活动,这些地方后来就逐渐形成集市。唐朝中叶以后,这种集市逐渐增多。宋代商业繁荣,集市贸易也更加发达。

古代集市的形式很多,有定期的常集,也有不定期的各种特殊集市,集市的名称也五花八门。就常集而言,据明代《五杂俎》载,岭南人叫“虚”(墟),西蜀人叫“亥”,山东人叫“集”,而江浙人则称为“市镇”,不一而足;至于特殊的集市,名称就更多了,如庙市(也叫庙会)、香市、花市、药市、灯市等等。

在集市场地上,大多设有永久性或临时性的建筑物,以供商民交易之用。集市交易的日期因地区不同而各不相同。江南的“市镇”很多是常市,“一月之中,靡无市焉”,岭南的“虚”除少数“逐日市”外,一般都是“有常期”的,“虚期”或五日或三日,有的每旬四次。据宋代《青箱杂记》,“虚”乃“有人则满,无人则虚,而岭南村市满时少,虚时多”之意。西蜀的“亥市”则按十二地支计算,逢“亥”日为集市日,《五杂俎》里,认为“亥”即“痎”,“痎者,疟也”,即是说集市的时间像疟疾发作一样,隔日一次。山东的定期集市,最普遍的是“市一六日”“市二七日”“市三八日”“市四九日”“市五十日”等。由于各地对集市的称谓不同,所以对于赶集市,有的称为“趁墟”,有的称为“赶市”,也有的称为“赶集”。农家人赶集,一般是早出晚归,到集上出卖自己的农副产品,买回不能自产的必需品。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有两句诗:“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农民赶集的情景。

古代特殊形式的集市大致可分为专业性的(如花市、鸟市、药市等)和综合性的(如庙市、灯市等)两种。

广东的“四市”是有名的专业化集市。据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药市”在罗浮山冲虚观左旁,也叫做“洞天药市”;“香市”在东莞的寥步,莞香等各种香料,都集中在这里出售;“花市”在广州七门,“所卖止素馨,无别花”;“珠市”在廉州城西卖鱼桥畔(今合浦)。

古代杭州西湖的“香市”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集市。据明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杭州西湖的香市每年“起于花朝”——旧俗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一说初二日或十五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节”,“尽于端午”即阴历五月初五,不但时间长,规模也大。在这期间,昭庆寺“殿中边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厂外又棚,棚外又摊,节节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经典木鱼、伢儿嬉具之类,无不集……数百十万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拥于寺之前后左右者,凡四阅月方罢。”

古代的庙市(也称庙会)有点像今天的商品交易会,它适应交通不便和农业季节性的特点,多在农闲时举行。庙市一般是一年一度,为期约三至五天,但也有一年数次,甚至每月举行的庙市。庙市的出现虽然较晚,但其场面之大,商品之多则远远超过通常的集市。尤其在宋代,庙市更是盛极一时。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当大相国寺开放集市时,从大三门至大殿两廊,各种商品陈列得琳琅满目,还有临时搭盖的铺棚。而明代北京的城隍庙市,出售的商品不仅有图书典籍、书画,商周彝鼎、秦汉匜镜,以及云南、广东、江浙等地的珠宝、象牙、玉石、绫绵等,而且还有来自外国的猩猩毯、多罗绒、西洋布等等,可视为国际性贸易的雏形。

最引人入胜的要数古时候的灯市。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元宵之夜张灯的习惯,自汉代以来就有,明太祖定都南京时,每当元宵节到来,“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日”。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北京的灯市从正月初八开始,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到正月十七才罢。所谓“灯市”即白天集市,晚上观灯。每当入夜之际,华灯张放,五彩缤纷。更有鼓吹、杂耍、弦索等助兴。明代临朐人冯琦的《观灯篇》形象地描绘了灯市壮丽的景观,其中有“十二楼台天不夜,三千世界春如海”之句,可见盛况之一斑。

古代农村集市和各种形式的会、市,都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它们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各种集市已遍布全国各地,它们与城市市场一起,构成一个商业网,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此外,集市还是人与社会相沟通的一座桥梁,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条纽带。

新闻推荐

司机非法营运 被处3万元罚款

《因车费起争执司机掌掴女游客》后续南国早报北海讯(记者彭庆)8月17日,一名贵州籍女游客在北海市旅游时,因车费纠纷遭一名男...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