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9年的时间,他们让麻风病康复者从被歧视到被关爱 北海志愿者,让爱“回家”
志愿者带康复村老人进城看病。 方晓淦 摄9年,可以让一个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课程,也可以让一个群体得到社会的接受。
2010年,北海的志愿者第一次踏上合浦蛟龙塘麻风康复村,开始了长达9年的“让爱回家”之旅。在志愿者的努力下,麻风病康复者这个特殊群体,从被全社会歧视、排斥,到如今得到接受、关爱。
被排斥的康复村
9年前的合浦蛟龙塘麻风康复村有160多名麻风病康复人员,且绝大部分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尽管已经康复,但肢体残缺依然给他们带来诸多困难,而最棘手的,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麻风病康复人员的歧视和排斥。
2011年,一个关于康复村的报道播出后,节目中一个小身影引起轩然大波。这个小身影是一名康复人员的孩子,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业,孩子“隐姓埋名”多年,终于上了小学。在节目中,孩子无意间从远处闯过摄制人员拍摄的画面,结果这个镜头被孩子班上一名同学的家长看到。这名家长立即纠集其他家长,联名向学校施压,要求“顾及全校师生的健康”。最终,学校把孩子劝退了。
2012年,一名康复人员因病到某医院就诊,结果遭同病房其他病人的强烈反对和排斥,医院为“顾全大局”,只能为他安排一间单独的病房。
“亲人”志愿者来了
2010年春天,原本一直在康复村做服务的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因故要撤出广西,他们的负责人找到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下称北志协),希望北志协能组织志愿者进村为康复人员提供公益服务。
同年5月22日,北志协会长许海鸥带着5名志愿者第一次进村。回去后,这几名志愿者现身说法,半个月后,北志协再次招募志愿者进康复村时,人数达到了15名。
2个月后,北志协第三次进康复村时,已经有了近百人,其中还有老外志愿者——北志协主动找到外企斯道拉恩索公司的志愿者一起行动……
再往后,北志协每个月都会组织志愿者到康复村开展一到两次公益活动。
2013年农历大年三十下午,50多名志愿者带着大锅饭的厨具、食材来到康复村。
当时整个康复村的康复人员和家属一共有270多人,他们凑钱买了3盘鞭炮在村口列队放鞭炮迎接志愿者。“当他们冲车队喊出‘亲人们来了’这句话时,车上很多志愿者都红了眼眶。”北志协副会长樊海龙说。这顿年夜饭,让志愿者走进了老人们的心里,老人们终于相信,这群人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
关爱取代了排斥
2012年10月22日,经过北志协和社会爱心企业的精心组织,24名康复村的老人在市皮肤病防治院医务人员和志愿者的陪伴下重返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市区。
20多公里的路程,对老人们来说却是一场“圆梦之旅”。老人们纷纷落泪:“一晃眼,就是一辈子了,没想到还能回来市区。”在得知这场“圆梦”行动后,市区一家餐馆的老板主动邀请老人们到店里聚餐。
随着康复村的“曝光度”不断增加,北海社会对康复村的误解逐渐化解,取而代之的是关心和帮助。2016年,民建北海市委会了解到康复村的生活用水来自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的山塘蓄水后,主动协调广西长寿奥秘科技集团,向康复村捐赠了80台净水器,解决康复村的饮水问题。(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罗伟实习生廖晏)为落实乡村风貌三年行动,有效改善人居环境,7月9日,合浦县廉州镇在廉西村开展“三清三拆”乡村风貌...
合浦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合浦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