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港”勾沉李世川罗礼烈

钦州日报 2019-07-22 09:47 大字

大风江 龙现富摄

上世纪末,家乡父老约我商谈重修乌雷伏波庙。我为之写了篇《乌雷庙史话》。钦州历史,留给钦州最早最靓丽的印记,恐怕就是这座庙宇和它背后的故事。而它,显然发祥于海上丝绸之路。

随后,多位丝路史有心人常常相叙,从2010年起至今发起了七次有一定规模的钦州海丝路考察活动,七次总参与人数(次)超百人。七次考察,先后对安州古城、宁氏古墓群、大风江、西坑古运河、隋唐古窑址、防城潭蓬古运河、浦北南流江、越州古城、合浦汉墓群等古文化遗存进行了调研。不少同仁也为之写了文章,妙语连珠,颇有价值。

我不惴鄙陋,竟也对大风江的古称:大观港,产生兴趣,遂成此拙文。以期从大观港的得名也探究一下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催发钦州的古代繁荣。

当考古尚乏兴趣之时,故纸的钻探也只能如此——

大风江又名平银江,钦州市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灵山县伯劳镇淡屋村,经万利、伯劳、羊咩坡入钦州市境,经那彭、平银、东场,于犀牛脚沙角村入海。大风江干流158公里,流域面积1927平方公里。大风江的一级支流三条:白鹤江、丹竹江、关塘河。其中丹竹江为最大支流,发源于那思镇寨顶岭,于那丽镇沙浪角汇入主河。

一、相关史料索源

公元2000年的《钦州市志》第四章第一节“河流",把茅岭江、钦江、大风江记为“桂南沿海独流入海水系"。

民国三十五年《钦县志》却把这三大河流中的“大风江"记述为“大观港"。这里,它已不称“江"而称“港"了。

清代的录记尤其纷繁。其正史,如《清史稿》《四库全书》的相关多卷和地方志包括合浦的、钦州现存的光绪、同治、乾隆、雍正、康熙各朝的府、州、县志,都有“大观港"的记述,都是“港"不做“江"。因篇幅的原因,本文不作一一抄录,但对清代上述各朝的索源,当然康熙六十年版的《廉州府志》最早。该志一开始就在“廉州总图"(96页)、“钦州图"(97页)、“合浦县图"(98页)三个地图上都明确标记着“大观港"及其位置;又在“历年记"的关于康熙五十六年在“大观港"东西两岸各建炮台的记述(197页),在“地理志卷"的“桥渡"目(316页)、“建置志"卷的“接界"目(250页)、“遗事"卷的“马援粮道"目(1588页)都记载了“大观港"。

现存钦州最早的志书,是明嘉靖年间知州林希元所著,他在“山川"一章中记述的“江河",依次是钦江、渔洪江、平银江,没有大风江也没有大观港,却在记述平银江时称,平银江“流经平银渡、大洸港入于海"。

上述的《钦县志》称“大观港"得名于“官井村"。说是东岸西场镇有一村,因出了大官就将村名叫“官井"。奇怪的是,既然以村名港,为什么不称“大官港"而称“大观港"呢?

据《廉州府志》和《裴氏族谱官井系列》载:裴衷,(1420~1485),字秉彝,石康人,三十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进士,授丞德郎、户部主事、后晋中议大夫,历任福建布政使司左参议。裴衷“刚直廉介,不附权势,归日唯图书数卷,士论异之"。1472年,择西场官井地迁为世居地。1479年辞官归田,隐居灵山某地。至今民间对这位大官很有称颂的传说。

林希元的《钦州志》成书于1520~1523年之间。这时,裴衷死去不久,据说朝廷还有好友高官到来,为他建祠,可见,这是他官声最响的时候,“大官港"即使非官方所定名,民间的传颂应是最鹊起之时,林希元却不记“大官港"而记“大洸港"。

因此,《钦县志》说的大观港起因于官井村的说法不成立。

其实,林希元本来不想用“大洸"去描绘江上波光闪动的景象,只是“大观"二字,出自这位福建人的咀,便因“洸"“观"音近便“观"变成了“洸",这就是说,在钦州这部现存最早的明代志书中,“大洸港"其实就是“大观港"。

而《四库全书》的《明一统志》第90卷(明?李贤著)就记有“廉州府守备千总二员一防灵山县二防大观港炮台"。

宋元钦州无志书留存。

朋友在网上查有,宋初的乐史(930-1007,字子正,北宋宜黄县人)所著《太平寰宇记》载:“大观港至冠头岭之海域即称海门"。“大观港"是“海门"的组成部分。

至此,本文的“索源"不得不停顿了,因为五代以前,我们尚找不到大观港得名的任何相关史料,若乐史之载是真,则,只好就此认定,“大观港",得名于宋代以前。这也是后来明代的林希元不可能用“大官"名港的原因。但无论如何,即便林希元之记,也必是缘用前代所名。

二、特殊的自然环境

大风江,因风而名,大洸港,则因浪而名。但浪,是从风而起的,这里,我们就先从风说起。众所周知,作为港,避风条件是一切条件中最根本的自然条件。

北部湾沿海每年都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季风,一是冬季的西北风,一是夏季的西南风。

那么,冬季的西北风是如何的大呢?

进入大风江的西北风,我们大抵可分三个风向去叙述,一、若从那蒙、大垌、久隆、沙埠来的风便向东南直奔平银江,这是中路;二、其南面的西北风从大寺、黄屋屯、钦州、尖山来,可是,一进入大番坡,便没有了南下的机会,被这里的山岭和随后的丹寮、金窝一带的崇山一托,车身东向,加入沙埠的风,冲向平银江;三、北面的风原从小董、平吉向“三那"而去,那思、那彭、那丽的高山,组成一个巨大的弓形“风袋",当头一兜把西北来的风扭向西南从丹竹江南岸的一排高山北坡,向西南倾泻;这样,几乎整个钦州的西北风分三路来,终于在沙浪角汇合,扭结成一股,扑向江面。

于是,一片白浪滔天,天崩地裂地怒吼,倒海翻江地奔腾。这时江面上那些想展翅称雄的飞鸟便都卷缩草丛中了。

这种景象正好注解了“大风"也注解了“大洸"。

那么,夏季的西南风也能驰骋称大吗?

对大风江,西南风起步于犀牛脚和乌雷一带海面,但它一上岸,便被乌雷岭、岭门岭当头一顶,只好分两路前行。一路向东北,顺着岭门大岭南坡广阔的冲积平原漫向沙环、炮台村、渡船口村、西炮台,悠悠横向游入大风江,这时的风力,与外海上的风力,当然明显减弱;另一路风迤逦北上,沿途又被西坑尖岭、鹿儿环尖岭、金窝大岭、丹寮大岭挡住东去之路,在勉强越过这一路屏障,来到大风江边,又遇挖银坑、对面村、垛石村、邓家村、沙环村等从北向南一排山岭,才进入江面。这时,风已十分疲软、散漫、少精神,悠悠游游地滑动了。这就是说,所有西南风,对大风江都是温柔体贴的。

这样,对大风江来说,一年中,最大风便只是冬季的西北风,但对一年来说,是没有多少天的。因此大风,不是主导,不是大风江生命的根本和全景表现。

另外,当西北风肆虐的时候,因越过丹寮、金窝大岭而减弱了的西北风南下到旧地、企路、河塘、散埇、麻篮、黄泥口、竹根、橘子根、竹埠一带时,这里的高岭又是一道严实的北风屏障,而挖银坑、对面村、垛石、邓家村、沙环村一路南走的山岭还是东面的屏障,岭门大岭逶迤西走便是南面屏障,西坑尖岭和鹿耳环岭则就是西面屏障。这时,我们便看到一处被上述四方盒子般的高山围着的地方。在这里,无论大西北风还是大西南风,都狂暴不了它。这里一年到头一片风不惊,浪不躁的景象,即便大江外面风浪滔天,这里也风平浪静,帆樯蔽天。这就是九河江(渡)。

从沙浪角以南至江口四十多里的江面,是《钦县志》“划定"的大观港范围。根据本文上述的情况,这里除了冬季几天短时间的风涛巨浪,可以说,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安然的,即便一时东风东南风风浪有点急迫,船舶还可以很快转入九河渡这个四围高墙的掩蔽区、保险柜里了。这就是作为港不可或缺的首要优越条件。这样天然特殊的避风性和隐蔽性,海门一带,即从乌雷至冠头岭沿海地之中,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相比的。

因此即便林希元,也不把它记为江而是港。

当然,上面说的大西北风,一年中也只有不多几天时间,不是大风江生命的根本和全景表现,但它,那惊天骇地的狂暴却是一个非常引人的特点,好比美人脸上的一颗黑痣,人们虽只瞥过一眼,却终生难忘,《钦州市志》称大风江,便也是自然的了。因大风而起大浪,林希元的“大洸"或许也是因此而起。

三、特殊的历史契机

而其实,作为港而名,绝不是林希元的发明。林希元只是沿用了前名而录记罢了。“大观港",三个字有两个内涵,一首先是港,二才是大观。那么,港,又始于何时呢?

钦州古代,作为港而军事专用,尚未所闻。商贸自然停泊,集而成港,才是首先起因。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商贸在什么样的时间选择了这个荒蛮偏僻的地方而为港?这就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将眼光追向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了。

古海丝路始于何时,史学界至今尚不能作出定论,而以合浦汉墓形成的时间为它的高潮起点,推向隋唐全盛又随着强唐的谢幕而黯然退场的历史过程,却已经毫无疑义地被接受。

于是,我们便顺理成章的毫无疑义地在钦州海丝路的起始和终结中寻找它的所以为“港"了。

1.马援南征开启了中原大规模物流南下。

于是我们发现马援南征的军事行为,对这里港的形成有着最强力的推波助澜作用。其中有两个节点,对于港的形成,还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其一,《资治通鉴》载:“征侧等冦乱连年。诏长沙、合浦、交趾具车船、修道桥、通障谿、储粮谷……"

公元42年,东汉遣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二万多人,大小战船二千多艘进击征侧。马援进军之前,朝廷先就动用了上述三个郡的后勤力量。其中“具车船",就是要造船。这个任务,三郡中落在谁头上?自然是合浦,是钦州湾沿岸。而根据上文所述的地点,即沙浪角以下,九河渡中,自然就是造建(或聚集)这二千条战船的最佳地点。“修道桥,通障谿",就是修通一切陆路水路,打通一切“障"碍进军和运输的通道,包括所有偏僻的山谷溪河海。

当然,其他军用物资如“粮谷"也都储存于此,然后转运。而为了转运的安全、隐蔽和便捷,如上文《廉州府志》“马援粮道"所述的“凿白布峰腰",汉军(或地方政府?)便开挖了西坑的“障谿"为运河……

西坑古运河就是这样应运而生,它留给我们不只是一条人工河道,是一段历史。

其二,根据上述的“诏",汉军修凿了灵渠的北渠,以陡门的方法,以“馈运"的形式使湘江与漓江从此得以直航。这“馈运"的历史意义,比如,它对推动、加速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成熟等,本文无意给予展述。但它一下子疏浚了中原广阔地带大规模物流南下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于是,这条今天被整个世界津津乐道的古代以丝绸为主导商品的商贸之路,在秦始皇开始,后因战乱和改朝换代,淤塞了沉寂了二百余年之后,今因马援汉军的军用,一下子重新沸腾了起来,并沐浴了随后数百年北部湾相对稳定的福祉而进入隋唐的辉煌。

这就是说,唯马援南征才激活并兴旺了海上丝绸之路,又唯马援大规模军用和随后不断的纷繁的丝路商用,这里才成了港,才有了“大观"这个美誉。

对“大观"的“港",这就是特殊的历史契机。

2、东汉六朝隋唐的鼎盛催发了钦州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丝路繁荣得到更大的催发。

此港的“大观"是什么情景呢?高度的繁忙、兴旺。欧洲、非洲、沙特、伊朗、印度、东南诸国,商贩、僧侣、各色人等,来来往往,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买卖人更是奔走不息;各种货属,或从江口进出,或从运河来往,帆樯连天,络绎不绝。

并且,很显然,当钦州行政中心尚在安州的时候,这个港,不只是商埠,根据它的避风性和隐蔽性无可相匹的特点,崛起于南朝的钦州宁氏豪强庞大队伍的战舰(楼船)制造和舶停非此莫属地选址在这里。“宁越郡钦江县正议大夫碑"所载,隋大业元年(605)钦州劲旅水陆两军随驩州道刘芳伐林邑,就“公舟二十",“拥以楼船五鹢",虽“贼舻千乘",经过整天(“旭旦帜交,深宵未止")的战斗,“尽殪凶徒,献捷镌地"。宋钦州教授(学官)周去非在他的《岭外代荅》一书中这样描写“五鹢船":“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圈豕酿酒其中",这就是古代的楼船(战舰),“施之水军,不可不设,是张形势也。"

从马援南征而“诏"“具车船"至此时,可见,钦州的造船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了。其实,这时候,钦州宁长真已拥有上万人的水陆劲旅。大业七年(611)宁长真还亲率水陆数千人,再从钦州出发缘海北上,和隋军一起东征高丽。

为什么钦州当时能建设如此强大精锐气盛的水陆部队?

马援南征,“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还“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这就是说,马援南击交趾,其终极目的,原不在平叛的军事行动本身。他在追求彪立国威,稳定社会,关注民生,发展生产,推动新制度的深入实施,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巩固大一统国势,把华夏亲情远播。

文化教育兴旺的成果,最能说明社会安宁,经济繁荣的状况。盛唐钦州就出两位进士宁原悌和姜公辅。“出荒服,得上第",宁原悌在全国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九名颖脱,后来官至谏议大夫、国史编修。姜公辅则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于是马援南征之后,历经东汉六朝和大一统隋代,至唐鼎盛时,北部湾沿岸数百年相对稳定,人民获得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文化、技术、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加上商路的繁荣,外地的文化技术,尤其习俗、思维方式对钦州也给予更新,各行各业全景式立体形发展,其中最突出的除上述的造船业之外,冶金、铸造(农具、兵器、铜鼓、即如船钉也是大量的)和陶器瓷器(今东场镇周围就发现大量的古窑址)都为今人和长远的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诸如坭兴陶等。

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进一步推动丝路商贸的兴旺。而社会经济和丝路商贸的繁荣,又为大观港的发育成长过程,安排了大好时势。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契机。

总之,东汉至六朝、隋、唐,钦州经济文化一步步推向繁荣的高峰。公元535年,沿海便建置了玉山县,636年,钦州州治迁至灵山县南宾砦,政府远离海运,668年,为了加强海运管理,便在今乌雷村东设置了乌雷县,675年升置为陆州,行政上已与钦州平级。

玉山县、乌雷县、陆州,都是对丝路商贸尤其对大观港进行行政管辖的机构。

总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渔农、尤其丝路商贸……满眼都是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这不是大观是什么?社会面貌“大观",这个作为贸易中转站的港,自然也就“大观"了,于是便得名。“大观港"一名本身,就是一个见证。

大观港之得名,并非生自子虚,也不可能是某个文人心血来潮,无事生非,它是形势的自我打造,天然所成。其实,我们还可以从这积满历史灰尘的名称,透析当年的繁华。

四、大观港的下沉

但不管多么大观,多么繁华,有三个原因,历史地必然地改写了北部湾沿岸这段辉煌的喜剧历史。一,乐极生悲,“安史之乱"一引爆,唐朝这艘天下第一“楼船"便迅速瓦解、分崩,徐徐下沉;二、生产力发展了,社会进步了,航海和造船技术迅速提高,顺流东去(中国独流入海的大江河大多向东)的商货便冷漠了灵渠,部分商货从漓江南下,也多有中途改道珠江东去,以至南流江也被冷置了,大观港商贸当然也就凋敝了;三、安南分裂。安南和南汉分裂与反分裂斗争,以刀兵的大观代替了商贸大观了。数十年战争的乌云刮过,别说生活,生命也被儿戏了。

虽然,商贸,在这里绝迹了,港口,随着荒芜了。然而以后的战争仍多次起用了它。《资治通鉴续编》载:公元938年,交趾豪强内乱,相互伐杀。南汉帝刘?“欲乘其乱"而打垮安南分裂势力,马上封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徙封交王",将兵攻交州,又“自将军屯海门,为之声援"。军屯海门的哪里?舍大观港莫属。

公元1257年,蒙古军“乌兰哈达进兵交南境",宋朝军队为声援交人,又“屯万兵于钦州"。钦州的哪里?必是沿海如乌雷、玉山、大观港。

公元1286年,元军分三路,闪击安南,水军又是从“玉山"向西进发,当然也用上“大观港"。

这些,都是后话。

但无论如何,终于,公元768年,陆州州治迁往宁海(今东兴),乌雷县玉山县撤治,其地辖并给宁海县,直至972年,海运管理作用消失,宁海县废,乌雷、玉山辖地又划回钦州。

丝路的繁荣结束了,“港"的“大观"也就结束了。从灵渠馈运开通到唐朝鼎盛,八百余年。“大观港",一个名,三个字,准确地记录了一段历史,并描绘了它的辉煌。

上文说“大观港"得名于宋代以前,其实仍不准确,大观港应得名于盛唐以前或盛唐时期。

但终于,北部湾积数百年才智和辛劳编织起来的花团锦簇,消失了。以后,这一千多年东南西北风,这一千多年春夏秋冬雨,冲刷了这一方荣华富贵。萋萋荒草,漫漫藤葛,杉松拂云,蛇鼠狐兔,终于把一场神奇化为了烟云。人迹罕至,野生恢复了它的原始威力……“大观港",只留下它隐隐约约令人羡慕三个谜一般的字之后,便一步步深深的沉没在浩瀚的史海底层了,以至民国的《钦县志》还轻轻的点了一下大观港,新的市志便不再提及了它……只称“大风江"。

五、沉寂中企盼

但港而名“大观",硬是以它情不自禁的兴奋穿透时空的阻挠,向我们展现了它当初那灿烂的笑容,唱颂着海上丝绸之路赐赠我们的曾经的自豪和辉煌。表达它对沉沦和寂寞的强烈不满和不甘。

终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一带一路"向世界催发了二十一世纪新的更大的商贸繁荣,史海底层的大观港竟就在不意之中浮出了水面。当然无论如何,当年的显贵没有了再现的必然性,其实,它已经生化为一种精神财富,毫无疑问地依然蕴含着“大观"的潜能。

这就是它瞻望的新的历史契机……

新闻推荐

合浦喜获“广西园林城市”称号

本报讯(记者罗伟实习生廖晏)记者从合浦县住建局获悉,该县创建广西园林城市通过严格评审,于近日获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

合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浦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