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 一道手工制作的花生糖是不少老合浦的童年记忆,它出自一名盲人之手 盲人四公花生香 但求留味解乡愁
南国早报记者 许海鸥
5月7日正午时分,阳光灿烂。合浦县城文蔚坊路古海角景区边一个中医诊所前,79岁的黄承褆正在晾晒几簸箕用特制香料泡好的花生。他的侄儿黄庆先告诉南国早报记者,因为花生作坊要拆迁,老人已有一段日子没制作花生糖了。
黄庆先说,黄承褆老人制作花生糖已有65年,“叔叔老了,想让他享享福”。前不久,黄庆先尝试着将以叔叔黄承褆(兄弟中排行老四)命名的“四公花生”推到朋友圈上,“希望能以此留住老合浦的传统记忆。”
四公花生的乡愁记忆
1938年出生的黄承褆,是合浦县廉州镇人,祖居在县城文蔚坊。他3岁时得了一场大病后眼睛就失明了。为了谋生,他少年时开始跟人学手艺,14岁起便以制卖花生和花生糖为生。
一个盲人要学习制作花生糖需克服许多常人想不到的困难。但黄承褆不怕苦,反复摸索泡浸花生的配方,最终,他制作的五香花生米和土法熬制花生糖成了合浦当地知名小吃。
“花生米……花生糖……”这样的吆喝声已在合浦县城西门江畔回响了65年。黄承褆的吆喝,是不少老合浦的童年记忆,“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都吃过四哥的花生和花生糖。”已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庞先生对记者说。
时光荏苒,黄承褆已从“四哥”升级为“四公”。“有些合浦人移民国外,回乡还要来寻找四公花生糖。当然,他们寻找的不止是那股熟悉的香味,更是为了一解乡愁。”庞老师说。
盲人四公坊间传说多
在合浦县,盲人四公也是有名的励志人物。据黄庆先介绍,叔叔一生未婚,一直与哥嫂住在一起,少年遭遇厄运的他,却不仅不靠家人养,还凭自己的本领闯出一片天。
在当地,有不少关于盲人四公的坊间传说。比如:四公眼睛虽看不见东西,却能在田垌沟边摸螺捉鱼,技术比常人还牛。有一年除夕,为了给家里的年夜饭添点油水,他在西门江里摸到了一条大斑鱼……
在采访黄承褆时,记者专门问起此事。老人笑着说,水性好是从小练出来的,他眼睛不好但别的器官都很灵敏,哪里有泉眼他都知道,冬天泉眼里冒出的水是暖的,鱼爱在附近取暖。1960年除夕,他下河摸到一条两公斤重的大鱼,“最后父母都舍不得吃,拿去卖了补贴家用。”
传统小吃的坚守与革新
谈起叔叔制作的传统小吃,黄庆先颇有感触,据他介绍,“四公花生”的传统制作流程为:先分捡花生,大小颗分开,大的做五香花生,小的做花生糖。“我叔叔一直坚持民间传统工艺,花生经小缸腌制、自然晒干、手工翻炒,炒时要用木柴才好吃。”
做花生糖的糖胶,需用手拽着在盘里反复摔打,打到糖色发白,捏成条状将花生包进去。“这些工序全靠手工完成,很费功夫。”黄庆先说。
今年3月的一天,记者去采访黄承褆时,刚好遇上天气转凉,导致制作出来的糖太硬,无法拉拽。黄承褆说,制作花生糖是要看天吃饭的,几十年来,雨天怕不能出摊,暑热又担心糖化,天寒地冻糖胶难拽。
“此前,叔叔一天只能制作2.5公斤左右的花生制品,收入在100元左右。现在年轻人不会再有人愿意像我叔叔那样炒花生糖了,太辛苦。你看我开的中医按摩店,一个钟头收入就有120元,比叔叔高多了。”黄庆先说。
黄庆先心疼叔叔,但又不愿寄托着合浦人情感的“四公花生”就此消失,他开始为“四公花生”寻找出路,“要改造手工作坊,并尝试将‘四公花生\’包装起来。”不久前,黄承褆作坊所在地面临拆迁,“我让叔叔将作坊暂时关闭,准备另寻合适的地方重开。到时,叔叔就作为技术指导,让年轻人来做,让这一合浦传统小吃在保留特色的同时焕发活力。”黄庆先说。
新闻推荐
2017年广西象棋棋王争霸赛落幕,广西象棋重新攒人气 广西“草根棋王”挑战大师许银川
南国早报记者覃江宜持续一个多月的广西象棋大会战尘埃落定。5月1日,2017年全国象棋业余棋王赛暨广西象棋棋王争霸赛在南宁工人文化宫落幕,这同时还是第十三届全运会的广西选拔赛,在象棋特级大师许银...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