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大廉山上“镰刀”

北海日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大廉山,一条横亘合浦县境内的山脉。她怀抱着曲樟、闸口、公馆和白沙等乡镇,为这方水土遮风挡雨。蜿蜒的山脉西起曲樟乡,东至白沙的白石嶂,形似一把镰刀。

说起镰刀,农家子弟无人不晓。它是庄稼人的瑰宝,人们用它来收割美好的日子。以前,如果有哪一年不动或少动镰刀,那就惨了!在那靠天吃饭的农耕年代,少动镰刀的俭年也不少。那时佃户的镰刀磨得锃亮,收割的却是串串垂下的泪。

镰刀最怕主人让它闲置,最渴望的是收割庄稼。收割一季庄稼,就是镰刀与庄稼进行的一场大厮杀。庄稼大片大片倒下,而镰刀也会因此变薄,变钝,需要铁匠将它打磨,涅槃重生成一把更为锋利的镰刀,刀柄更长,更光滑、锃亮!

大廉山脉中曾有一把“镰刀”,那是一支革命队伍,他们在钦廉大地上获得了丰收。

战争年代,在大廉山脚下活跃着的这支革命队伍中,我认识的“龙颈十八佬”就是其中一员。这支队伍以大廉山为依托,建立了“两山一湖”(南山、香山和石湖)根据地,参与组建了中共合浦地下党及钦廉四属党组织,领导该地区的地下游击斗争,组织交通网站,发展堡垒户群,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有效配合全国性的人民解放战争。先后建立了龙颈村、白沙圩、浪坡村、茅坡、香山等八个支部。然而,当时当局对其恨之入骨,千方百计想扑灭革命火种,制造所谓“儒家巷事件”等一系列武装事件,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及其家属,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龙颈十八佬”之村及其家,也数次惨遭围剿清洗。当时“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些革命活动也像收割后的镰刀一样,有了些崩缺、薄了,甚至刀刃钝了、卷了。然而,这把大廉山上的“镰刀”,经烈火重熔,很快又涅槃成一把更坚韧、更锋利的镰刀,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敬仰的革命前辈,积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去。如那位“龙颈十八佬”曾在梧州、合浦等地历任要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谋取一分私利。其儿孙不但能自食其力,而且有所作为,有经过努力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的,其中一位还成长为市一级的领导,与我相熟。

我认识的一位曾姓农民工,她丈夫严重残疾,但长期办不到残疾证,未能领取残疾补助。得知此事后,这位领导亲自指导写报告,多次过问,问题最终得到解决。那家人万分感激,连连赞颂:“天下好人,天下好官!”生活在最弱势群体层的人,能遇非亲非故的人关怀、相助,每个月能按时领近4OO元左右的特困补助,这对于一个特困家庭而言,就是救人于水火。这一举止,见微知大,真可谓大廉山家风有传了。

我仰望大廉山,膜拜大廉山,自然而然的想起我儿时用过的那把镰刀。先父为鼓励我安心做农工,专门为我特制了一把镰刀。那把刀很锋利,刀柄“长一分则嫌长,短一分则嫌短”,很适合我使用。我一直将其视为珍宝珍藏着。我感恩它为我收割过时光,收割过贫穷的童年,收割过嫌弃干农活的青春年华!我不会因为它明天将会闲置、“无用”而将其“马放南山”,或时光流逝而将它忘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弯弯的大廉山,如镰,如月,给夜行者带来光明;锃亮的镰刀,为人们收割了时光,收割了岁月,收割了幸福!

新闻推荐

岁月的印记(四首)

母亲我爱着这沿途的标记几朵流云,一丛明丽的花那些敞开的门扉通向我挂念的她她坐在黄昏的烟火中我从她花白的头发上拂去一枚落叶的悲伤她用被海蚝磨砺的手指轻抚我的脸庞一束干净的风吹过吹走我们...

合浦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合浦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