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步走 人挪活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4 10:25 大字

通江县148位贫困村民易地搬迁

□程聪

张范荣是通江县空山乡青龙村六组村民,这几个月来,他白天在聚居点打工,同时兼任聚居点房屋质量监督员;晚上回家喂猪喂牛,地里的庄稼还要管起来。尽管苦点累点,也值得!为住上好房子他等了几十年。

张范荣上有老下有小,想外出务工但又脱不了身,全靠在家种植马铃薯和玉米为生,一年的收入就几千元,家里4口人一直住在破烂不堪的房子里。今年,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让他离住上新房子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土地怎么来?

通过置换,荒地被盘活了

中秋节刚过,青龙村一组桃树坪聚居点建设现场一片繁忙,40多幢聚居点房屋主体正加紧施工。而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青龙村共有176户78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达77户315人。今年3月,青龙村启动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按照资源匮乏区、基础设施配套艰难区、安全隐患区的搬迁要求,青龙村五组、六组共31户14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整体搬迁到一组的桃树坪规划区。

对于搬迁,村民欣喜之余又有担心:搬走了,原来的山林、土地咋办?搬去了,生活有没有着落?而一组村民也担心,他们的土地被占用后,以后又咋办?

“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村组干部会,矛盾一个又一个被化解。”青龙村村支书贾芝国说,经过讨论,村民们得出一致意见:必须实行全域全村规划,统筹推进脱贫。在此基础上,村“两委”大胆提出:将搬迁户原有的生产生活用地交归集体,村委会在安置区用等量的集体土地置换分配给搬迁户。

青龙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将安置区350亩集体闲置土地与搬迁户原来生产生活用地进行了置换;其中50亩建新村(包括每户人的菜园和公共服务用地);215亩作为搬迁户生产生活用地;85亩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入股分红。搬迁后的旧房将拆除复垦,将连线成片的土地和山林进行对外招商。

今年11月,安置点建设工作将全部竣工。

资金怎么来?

自掏几千元,轻松住上新房子

建新居,群众关心自己要掏多少钱。

“按照我县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政策,对自愿进入聚居点安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执行人均补助2.5万元,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就可以住上安全、实用的新房子。”通江县发改局以工代赈办的向强介绍道。

村民冯紫安一家3口人,是村里人口最少的。他可获得7.5万元补助。按照当地每平方米1050元的建设成本,他75平方米的新居总造价为7.875万元,自己只筹0.375万元,就可以轻松住上新房子。村民朱以国算人口最多的,他家6口人自己只筹0.75万元,就可以住上150平方米的新房。

跨村安置是青龙村另一大特点。空山乡元山村村民朱兆楩家只有老两口,两人被安置到青龙村聚居点廉租房,每年只需缴纳300元租金,解决了无劳户的住房难问题。

公共服务的资金从哪来?贾芝国介绍道,全村集中在聚居点的建档贫困户共40户168人,按照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该村桃树坪集中安置点政府共投入960余万元,除去补助建房的420万元,剩余的540余万元则统筹用于水、电、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致富怎么办?

长短结合搞产业,为贫困户增收撑腰

贫困户要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青龙村结合当地实际,在产业发展上采取“种养相加、长短结合”,千方百计为贫困户收入撑腰。

青龙村充分利用扶贫产业周转金和扶贫小额信贷100万余元,重点帮扶全村77户建卡贫困户发展马铃薯、玉米、中药材、核桃、板栗、养殖等生态产业,有效解决他们当前和今后的增收难题。

村民李德怀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养黄牛5头、山羊30只,种20亩大黄,套种核桃300株。他说,今年的牛和羊预计收入2万元。两年后,大黄投产了,预计每年收入5万元没有问题。

贾芝国介绍,青龙村还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依托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带动,实行“专合社+农户”、大户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畜等产业。目前,村里新植核桃2200亩,发展魔芋200亩、大黄300亩、天麻54亩,空山黄牛、土鸡、生猪等特色养殖也在稳定发展中。

与此同时,青龙村还加大了对搬迁群众劳动技能的培训,并利用紧邻空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优势,围绕“巴山新居+特色产业+森林康养”,与诺水河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连片,打造现代农业观光、森林康养与乡村旅游,助力易地搬迁后的脱贫致富。

决战全面小康 全力精准脱贫

新闻推荐

巴中市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工作落地有声

本报讯11月11日,巴中市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通江县乡土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中心、通江县创新创业互助协会成立大会在通江红军广场举行,同时举行了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本次活动由巴中市科学技...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三步走 人挪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