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惊险!村民踩着钢索过河出村 巴中网友拍图曝料,通江县两河口乡东坪村村民遇出村困局 当地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修一座新桥,尚处招标阶段

成都商报 2016-10-28 00:00 大字

村民翻过木板上钢索桥

村民踩着钢索过河

村民惊险抵达对岸

日前,有巴中网友拍图曝料称,在巴中市通江县两河口乡东坪村,有村民踩着钢索过河出村。从网友拍摄的照片来看,整座钢索桥面的木板朽烂,部分桥面甚至已经没了木板,村民只能踩着钢索行走,场面看起来很惊险。据了解,这座出入该村必经的钢索桥,已经因为钢绳断落成为危桥被封闭。

既然已成危桥且被封闭,村民为何还要涉险行走?成都商报记者近日在现场走访了解到,这座钢索桥两年前成为危桥,但因为是出村最近、最便捷的道路,一直在通行。今年9月初,因为出现钢索断落,该桥被彻底封闭。

为方便村民,当地政府在河道上游另修了便道,但近日涨大水,过河便道被淹没,于是村民重新冒险踩着钢索过河。假如不想冒险也可以,但是需要绕行10公里山路,但这10公里山路都是小路,无法行车。

现场直击

村民踩着钢索过河,整座桥都在晃

根据网友爆料,成都商报记者在两河口乡找到了这座钢索桥。桥长大约150米,宽2米,距离河面高度10多米,整座桥由11根钢索和若干木板组成。不过,记者注意到,桥面木板已经出现不少朽烂,还有部分地方已经没有了木板,露出悬空的钢索。

当地村民李先生介绍,钢索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修建好之后,东坪村村民一直由此进出。

2014年9月9日,当地遭遇特大洪水,洪水直接将十多米高的钢索桥打翻,几股钢索打结在一起。后来,两河口乡政府将钢绳重新拉好铺好木板,因遭遇洪灾还计划换掉钢绳,但是一直没有换,“那时候就说是危桥,但是桥没有设置阻拦,一直还是有人行走,也没出过事。”

一直到今年9月份,这座钢索桥的一根钢索意外断掉了。事情发生在9月1日,当时,东坪村60多岁的村民邓先裕带着孙女过桥,到对岸的白玉村搭车到通江读书,刚上桥走了几步,桥面发生强烈的晃动。“当时听见有什么东西落到河水里的声音,一看脚下发现有一根钢绳不见了,估计是掉到河里了,”邓先裕说。这可吓坏了爷孙俩,因为害怕其他钢绳断落,邓先裕带着孙女摸索着其他钢索赶紧过了河。

得知有钢索断落,两河口乡政府在9月1日当天上午便将桥两头的木板取走,并将桥用木板封闭。随后,为方便村民出入,当地政府在河道上游500米浅水处,挖了一条便道。

村民困局

小孩读书、孕妇临产,最让村民担忧

钢索桥成了危桥被封闭之后,临时便道暂时解决了村民们出行的问题。但10月20日晚,当地一场大雨之后,河面涨水,便道被水淹没。村民出村再次陷入困难,要么绕行10公里山路,走上游另一座钢桥,要么就只能图方便,踩着钢索,通过已成危桥的钢索桥过河。

据了解,东坪村共有172户、595人,大部分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家里留守的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小孩,目前在村里居住的有300余人。现在钢索桥被封,便道被淹没,村里300多老弱妇孺出行遇到困难。

就在10月26日晚上,村主任李万刚接到村里一老人电话,“说是家里的盐巴用完了,喊我帮忙想个办法,给老人家带点盐巴回去,明天我还得跑一趟给老人带回去。”对此,李万刚只能答应并想办法,“要么绕10公里,要么走这个危桥……不可能让老人跑一趟嘛。”

除了老人,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回家也是一大难题。据了解,目前村里有30名左右的小学生和初中生,部分小学生每天都要回村里,初中生大多每周要回家一次。便道被冲毁后,无论是绕行10公里山路还是冒险走钢索桥,对于孩子们的家长来说,都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从10月21日开始,已经有村民让小孩在河对岸白玉村的亲戚家暂住,没有亲戚可寄宿的村民,只能带着小孩绕行山路接送。甚至还有村民因为出行问题,暂时没让孩子上学。邓先裕告诉记者,在上周末,小孙女无法过河回家,还是自己踩着钢绳过河,给孙女送去了换洗衣服和生活费。

东坪村书记郭正祥介绍,现在村里还有一位孕妇,马上就要到预产期。据其丈夫张勇介绍,自己家住在400多米的大山深处,“如果出不了村,到时候发作了要生娃儿咋办?”他说,没办法带孕妻走路绕行10公里山路,更不敢带着她冒险走钢索桥。

解决办法

计划修一座新桥,还在招标阶段

“现在政府计划修一座漫水桥,图纸已经画好,计划360万元左右,正在招标,还需要一定时间。”对于此事,两河口乡党委书记刘兴介绍,新桥修好之后,会将钢绳桥拆除。

刘兴表示,目前村民出行困难是暂时的,“需要老百姓一起来克服难关。”但新桥究竟何时开工、何时修好,刘兴表示目前还无法确定。

而东坪村村民表示,等新桥建好才能解决出行问题,有些漫长。“绕行10公里对于年轻人都还好说,但是孩子们上学,或者老人们万一生病,那又咋办?”村民们希望,在新桥建起来之前,当地政府能提供一个更实际的办法,解决眼下的问题。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张杨

新闻推荐

陈强本报记者李传君父亲原先经常去陵园扫墓如今由他接

□陈强本报记者李传君父亲原先经常去陵园扫墓,如今由他“接棒”寒冬清晨,寒意逼人。一大早,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村民王建刚便拿着扫帚和竹篓,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扫墓。12年来,王建刚几乎每天...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