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
■ 王玉华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用道德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还要引导他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成为良好的习惯。
导行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导行。导行是讲和思的继续,必须适度。要求不宜太高,太高了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信心;过低又不能激发道德实践的愿望;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使之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如《高大的皂荚树》,作为教师不能讲大道理让学生像皂荚树一样有奉献精神,而是应将这课学到的皂荚树的奉献精神,细化成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如让学生自发组织校外护绿小队,每周活动一次,通过活动使学生自觉做到不践踏草坪,同时遇到别人践踏花草的现象时,有意识的制止不文明行为。这样将高难度的道德行为细化成生活中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即易做到又达到了课文育人目的,还可引导学生用课文中学到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千姿百态的现象,明辩美丑是非,以增强抗腐能力,使德育渗透卓有成效。
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很重要
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根据不同时段的儿童特性,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使其在增长知识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得道理。如在《小草和大树》课时,我让学生进入角色,组织学生扮演夏洛蒂向骚塞写信赐教的过程,再让学生朗读夏洛蒂三姐妹奋斗的经过,这样就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明白了要做好一件事,必须不怕吃苦、不怕挫折,要在逆境中奋斗,这样才会成功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做得好时希望获得老师表扬,犯错误时又害怕被老师当众批评失面子,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我处理这类问题就十分慎重。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小学生守则,学生守则的落实又必须靠学生自身。也就是说,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向命运挑战》《詹天佑》等的教学,我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时,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学生写昆山的名人,同学们都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顾炎武,周火生、朱柏庐……在收集和写作过程中,学生都深刻地了解到了人物的品质和精神,也深深地受到了影响。这样班级里的学生有了学习的榜样,都争先学习,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班级的样样工作都走在了前面。
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
在教学中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爱之链》一课时,我在引导了学生学习乔依和老妇人的故事后,就组织学生寻找班级小雷锋的足迹,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列举了许多雷锋做好事的例子。大家纷纷表示要向乔依和老妇人学习,争当活雷锋,让我们的社会成为爱的社会,让我们的班级成为爱的乐园。后来,我班同学赵杰得了病住进医院,她和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困难,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就有两个学雷锋小组,到她家里帮忙干家务和到医院辅导她学习,同学们还把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凑起来,捐给了赵杰。我所教的班中,雷锋小组的同学不论刮风下雨都定时去敬老院、车站等处整理环境卫生、送茶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正确处理德育和教学的关系,做到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起,把握教材的思想性,遵循德育教育的阶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长期坚持,必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通江县铁佛镇中心小学)
新闻推荐
采访团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墙■本报记者谭大联许金波文/图以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红四方面军成功策应长征、懋功胜利会师、开赴抗日前线,川陕苏区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