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军之乡”的红色基因

乐山日报 2016-10-20 00:00 大字

采访团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墙■ 本报记者 谭大联 许金波 文/图

以巴中为中心的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红四方面军成功策应长征、懋功胜利会师、开赴抗日前线,川陕苏区始终是中国革命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

战地黄花分外香,446位将军留下战斗足迹,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4.8万人壮烈牺牲。鲜血与烈火、苦难与辉煌,铸就了巴中人不屈的精神财富、恒久的红色记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巴中人。

在这些激动人心的红色记忆中,有两个人较有代表性,一个是当年牺牲在巴中这片热土的红军烈士,一个是已经80岁高龄的张崇鱼。

穿越时空的“相认”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坐落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境内,距通江县城42公里,占地4.2平方公里。始建于1934年,面积350亩,现共安葬红军烈士25048名,为全国最大、最早的大型红军烈士陵园。陵园里安葬着一名叫吴展的烈士, 5年前,有关于他与83岁儿子吴方宜穿越时空“相认”的故事,感动着采访团一行,让人眼含热泪。

吴展是安徽金寨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红十五军合并,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吴展任第十师参谋长,直接参加指挥了有名的黄安、商黄、苏家埠、黄光战役。后来,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吴展随军转移到四川东北部,并参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春牺牲于四川通江,年仅33岁。

1983年,吴展烈士的妻子彭镜秋收到了一张烈士证书,但她一直不清楚吴展牺牲在哪里,安葬在什么地方。

2010年,吴展的外孙女舒翎在一次偶然浏览“巴蜀论坛”网页时,一组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照片引起她的注意: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中央刻有“吴展烈士之墓”的字样。发帖时间为2005年9月。这组照片拍摄质量很高,极有可能出自当地专业摄影师之手。

之后,舒翎立即拨打“114”查询巴中市摄影家协会的电话,可惜对方的号码没有登记,转而和论坛管理员联系,一直守到第二天凌晨2点,对方在QQ上将拍摄这组照片的摄影师杨正保的联系方式给了她,最终确认这块墓碑的主人,正是当年牺牲于此的红四方面军十师参谋长吴展,就是他们寻找了80年的亲人!

2011年,吴展的儿子——83岁高龄的吴方宜老人和几位亲人分别从北京、山东、安徽等地赶到通江,来到吴展烈士的墓碑前,这是吴方宜生平第一次叫“父亲”,这一声却迟到了80年。离开前,亲人们将从家乡带来的一把土和一瓶水,洒在了吴展的墓上。

怀揣800元钱  倡建红军碑林

巴中是历史上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1933年初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存续了近3年。

为了纪念和缅怀红四方面军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在川陕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巴中市南郊南龛山顶的120余亩土地上,建立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苍松翠柏间,这片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凝固着一段金戈铁马的历史:在这里,268块花岗石碑上镌刻着13.8万名红军将士的名字。

你不会想到,这片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的倡建者,竟然是一位名叫张崇鱼的老人。

从1993年起,张崇鱼怀揣800元钱,走遍中国大地,倡建红军碑林。他和同伴们先后到全国各地走访170余次,行程70余万公里,造访1000多家单位,寻访到13.8万名红军战士的英名。同时,拜访了6000多名红军后代及家属,收集到近3万张照片、12000多件相关纪念物品,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三级文物300余件。除此之外,还有2000多册,超过3亿字的红军史料。

现在已经80岁高龄的张崇鱼依然精神矍铄,继续发挥着余热。10月11日,站在山顶的秋风中,张崇鱼接受采访团一行的采访。谈及今后的打算,张崇鱼表示,他给自己定了3大计划:一是撰写《红四方面军人物大全》,目前已经完成6000余人,计划收录近3万红军;二是撰写《永远的女红军》,计划收录3000余名女红军;三是撰写《艰难的西路军》。除此之外,张崇鱼还想编写红军后代回忆录。“我们要把红二代、红三代的回忆,以及他们的父辈教给他们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位慈祥的老人话语坚定,让记者肃然起敬。

新闻推荐

“你们从来不曾离我们远去”

图为当年红军为牺牲的战友建立的纪念碑。□本报采访组文/图大山深处的通江县城小雨淅沥,10月10日下午,采访组一行从通江县城出发,赶往沙溪镇王坪村。这里有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