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政策+盘活资源 通江脱贫攻坚打出“组合拳”
□本报记者 庞峰伟 尹勇
1月3日上午,在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6社茶园里,村民张永卓正给茶树松土。村支书贾茂森带来好消息:前一天村里运来20吨空山土豆原种,由于政策支持,每斤2元多的原种卖给张永卓只要9角多。张永卓家有3亩多地,种下空山土豆后,今年可增收1000多元。
作为村里的绝对贫困户,张永卓得到的好消息还不只这个。贯彻四川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前天村里已决定,把村上余下的巴山新居作为廉租房分配给他,还帮他申请了8000元来解决自来水、用电等问题,张永卓很快就能住进新居了。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指日可待。2016年,贾家梁村里像张永卓这样的20户贫困户将走上脱贫致富路。这一切,源于通江县打出的“整合政策+盘活资源”脱贫攻坚“组合拳”。
撂荒地有了新收入
3日一大早,贾茂森就来到地里,指导100多名村民给茶树间隙地松土,准备种土豆。“两年前这片地还荒着,全村撂荒地最多时有四成。”贾茂森说起就心疼,曾经亩产稻谷过千斤的水田没人种。
71岁的村民贾维瑞道出原因:自上世纪90年代起,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孩子,无力种完全部田地,自己家中7亩地荒了两三亩。勉强种上的,一年忙到头,每亩收入不过几百元,遇上灾害年还会减产减收。
转机发生在2013年,贾家梁村引进农业公司,按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撂荒土地1120亩,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办法,发展有机富硒茶产业。
把家里7亩地流转出去,贾维瑞一度有顾虑。村干部给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租金500元,7亩就是3500元;公司还就近聘用村民负责茶园的生产和管理,一天酬劳80元,每年少说也有2000多元收入;茶园投产后,参与流转土地的村民还可从利润中获取20%的分红,每亩也在千元以上。“现在比原来强多了,这块地算是活过来了。”贾维瑞说,自家的半荒地一年收入将过万元。 探索“六个盘活”,大力发展产业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大的扶贫是发展,最深的动力在改革。”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说,从贾家梁村开始,通江县探索出农村的地、人、林、房、钱和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大力发展产业。
首要的便是盘活土地。以贾家梁村为例,土地流转每年能给村民带来收入56万元,再吸收村民在茶园打工,不仅激活农村荒废耕地,还安排了闲置劳力。茶园投产后,村民还可分红。“土地一活全盘皆活。”大兴乡党委书记王智刚说,贾家梁村目前已建成居民聚居点2个,聚居农户163户;发展茶叶产业2500亩,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已成为集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商贸、休闲娱乐、产业带动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
捆绑效应增强脱贫动力
贾家梁村一块地的“活”,反映到通江全县,离不开一个“合”字。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江脱贫攻坚近年来特别注重政策整合带来的捆绑效应。“连片扶贫推进到哪里,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赵万先介绍,结合“六个盘活”,围绕精准脱贫,通江扶贫规划先行,项目围绕规划走,资金围绕项目聚。
县级层面,成立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资金整合领导小组,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每年县级新增财力6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统筹用于脱贫攻坚,全县每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0多亿元。
以大兴乡所在的“火炬—赤江”连片扶贫开发区为例,2015年扶贫专项资金共计1300万元,但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已达5.8亿元,发展成规模的茶叶、葡萄、核桃、空山黄牛等产业。
政策捆绑在一起,还撬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据统计,目前该县已撬动各类银行贷款20多亿元,回引返乡创业人士850多人,累计投资达15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吸引社会资本3亿多元,每年还募集各类社会捐助资金1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鸣钟记者陈松)“这次约谈,给我打了预防针,打得及时、打得好,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3月27日,说起刚刚经过的“诊疗”,通江县新场乡清江村党支部书记张存玉感慨万端,“今后...
通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通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