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感受“好房子”巴中50多万人住进“巴山新居”

四川日报 2016-01-20 08:42 大字

□韦峯 英勇图片由巴中巿委宣传部提供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何宗汉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他不紧不慢地“晒”幸福:自从搬进新居后,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干净的厨房里有冰箱、橱柜、灶具,客厅里摆着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城里人有的,村民们差不多都有了。

远望槐树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青山绿水间,一幢幢“巴山新居”时隐时现。5年追赶跨越,巴山旧貌换新颜。巴中的幸福美丽新村,就像一幅幅微田园水墨画。如今,已有50余万村民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

昔日土坯房如今微田园

走进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看到的就是一幅乡村微田园水墨画:蓝天下,青瓦白墙的新居错落有致,各家房前屋后种植着白菜、萝卜、莴笋,还有老人安详地坐在院坝里晒太阳……显然,这里的百姓已彻底告别过去的土坯房,也告别了“楼上饭菜香,楼下猪粪臭”的生活。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巴中充分尊重村民习俗和生产生活习惯,统筹考虑居住功能、生产功能、经营功能,坚持依山就势、聚散适度,突出原生态、展现农家味。

同时,注重体现川东北民居特色,农家房前屋后开辟“微田园”,让“小菜园”、“小果园”进入农户家,有地方种花种菜、喂猪养鸡。房前屋后,一片“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醉人风光。

创出十大标准建造真正“好房子”

什么样的房子才算是好房子?这本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在巴中,人们开始在实干中寻找这个答案。

“巴山新居”的建设,是很有“讲究的”。从全市全域看,巴中坚持城乡一体全域规划,把新村建设纳入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四级新型城镇体系,统筹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和农村新型社区“三区同建”。采用“新建、改造、保护”三种形式,不搞一刀切,尊重群众意愿,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

从细处看,为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巴中市努力探索新农村建设标准,并初步建立起新农村建设标准体系——“巴山新居”标准体系:涵盖新居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10个方面,满足了全市“巴山新居”工程有标可依、有标可查的建设需求。为此,“国家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项目花落巴中,巴中市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综合标准化的唯一示范市。

从长远看,巴中还创新多元投入机制,让资本进山、新居出山。通过群众自主投入、整合项目投入、社会资金投入等途径促进新村建设持续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巴中明确一大方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不仅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也注重生活品质的综合提升。在新建的中心村、聚居点,还配套建有便民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卫生计生室、农家购物中心、垃圾储运点等,有针对性地解决路、水、电、环境等突出问题,着力构建起上学、就医、娱乐等公共服务体系。

住上“好房子”不落下一户贫困户

衣食住行事关民生福祉,事关老乡生活,其中“住”的问题尤为突出。“解决不好这个问题,全面小康就是空话,抓住这个问题,把‘巴山新居\’打造成扶贫开发的示范品牌、新村建设的带动引擎,我们矢志不渝,紧抓不放。”巴中市委相关负责人说,近5年来,巴中全市建成重点镇9个、中心村60个、1248个聚居点,聚居15.3万户、51.9万人。

从简陋、低矮、寒冷的土坯房到住进明亮、宽敞、温馨的“巴山新居”,巴中提出要求,不落下一户贫困户。

几个月前,特困户王丕中和妻子住进了花溪乡新庙村的廉租房。79岁的王丕中是典型的建卡贫困户,无钱建新房,“住”就成了大问题。村里像王丕中这样,即便靠扶持也修不起新房的有10多户。

2014年新庙村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修建巴山新居144户,并配建廉租房13户。“产权归集体,特困户经评议入住,租金用于日常维护,无能力付租金的安排力所能及的公益岗位。”村支书王兴忠说,新房82平方米,两居室,还通了水、电、气、网,月租金只需40块钱。

按照规划,到2020年巴中将全面建成农村廉租房11200套,让无房建卡贫困户住上“好房子”。

新闻推荐

倒排工期赶进度重点项目建设声声急

3月23日,走进巴中经开区医药物流园内怡和药业项目施工现场,数台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大型机械紧张作业,一派繁忙。“8月底完成主体建设,库房在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配送中心将在今年10月开建。”施工方...

通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通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