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背篼村医”情暖大巴山

四川日报 2013-05-24 15:59 大字

□王兴元 岳成峰 本报记者 陈四四 文/图

5月的大巴山,绿意盎然。66岁的李朝安背着药箱、电筒、雨衣、药锄,拄着木棍,从山间羊肠小道上匆匆走过,前往散居大山中的村民家中问诊。作为通江县长坪乡土墙坪村的乡村医生,他已经背着背篼在山间行医33年,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背篼村医”。5月18日,李朝安被评为巴中市“十大巴山卫士”。

痛失爱女,决心学医

“开门就是坡,东西全靠背,害病只好拖。”2003年前,土墙坪村村民们卖山货、买日用品,只有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池坪山,步行5个多小时后,坐船渡过大通江河到达最近的铁溪镇。如遇山洪或冰雪,就无法出行。由于出行困难,医生们都不愿意来村里行医。

当年李朝安的二女儿和三女儿,患上麻疹、肺炎后,因救治不力,分别在6岁、3岁时夭折。悲痛欲绝的李朝安决心学医。

从此,仅有初中文化的李朝安,白天一边干农活,一边背药方、药性;晚上在油灯下苦读医书。农闲时,他就到铁溪镇、沙溪镇、永安镇、通江县城等地访名医。

半年后的一天,妻子伏英美又烧又吐,李朝安试着为她开处方抓药治病。喝了两副中药,妻子病好了。消息一传开,来找李朝安治病的村民慢慢多起来。

通过两年多的刻苦自学,1979年,他又自费到铁溪镇医院、通江县卫校系统学习中西医知识,在乡村医生考试中名列全县第二名,顺利拿到乡村医生的资格证。1980年,李朝安放弃到铁溪镇医院和原新文乡卫生院当医生的机会,回到土墙坪村行医。这一干就是33年。

村民欠费,从不催要

刚当上乡村医生时,没有诊断室和药品,李朝安就把自家两间房腾出半间做诊断室,病人24小时随来随看。他贷款500元,到医药公司采购中西药,保证村民随时能买到药。

那时,山里人家一年的纯收入还不到100元,村民们经常因拿不出钱而不敢看病。李朝安就立下一个规矩:出诊、门诊、针灸、注射全免费,孤寡老人全免费,药品零利润,医药费啥时候有啥时候付。

春溪沟村村民陈文和还记得,19年前,他儿媳妇生小孩,接生、打针、预防保健……李朝安整整忙了一上午。看病结束,李朝安只收28元,并主动记在账上,说“手头宽裕了再还”。直到去年,陈文和才把当年欠下的28元还上。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33年来,李朝安诊治患者20万多人次,至今还有1.5万余元欠费没有收回,但李朝安从没向谁催要过。

曾经,李朝安也想过到外面开家药店,赚些钱改善一下家境,但一想到朴实的村民、回忆起从前缺医少药时的凄惨情形,他就打消了念头。

朴实的村民也用行动表达着对李朝安的尊敬。农忙时,每天都有七八个村民帮他栽秧收谷;农闲时,背一捆干柴送到他家,给他妻子做饭用;年底杀年猪时,都要请他吃庖汤,再执拗地送一块臀尖肉……

但是,李朝安渐渐老了,每天奔走在羊肠小道上让他感到有些吃不消。外面的医生又不愿意走进大山,李朝安只好在他的“责任田”里寻找接班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冉光信、李建英等4人已学有所成,现在,春溪沟村、下坪里的医疗卫生就主要由他们负责。“如果我实在走不动了,他们就能帮我照顾好这里的村民。”李朝安这样安慰自己。

新闻推荐

巴中 定人定责定点严防重点区域

本报讯(王敬记者尹勇)7月18日,记者从巴中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7月16日0时至7月18日17时,巴中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巴中市委、市政府要求,对重点区域实行定人、定责、定点看防,落实...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