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 打造新村新品牌
——“巴山新居”工程引领巴中新村建设
8月22日,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蒲家坪“巴山新居”聚居点,居民何敏正在院坝外县农业局扶贫帮扶兴建的苗圃里管护茶树。站在他家新建的三层小楼上放眼望去,曾经撂荒的土地披上绿装,水泥路四通八达,望不到边的茶树随风摇曳,具备白墙灰瓦、雕花窗、青砖勾缝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巴山新居”错落有致。
去年以来,巴中市按照“城乡统筹、全域扶贫”的思路,创新机制,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实施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六大扶贫工程”。在整镇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该市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在巴定点扶贫单位等作用,逐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新村建设格局。
□尹勇 岳旭东 张立祥
钱从何处来
多元投入助力新居建设
“国家补助两万多元,自己筹集10万元左右,建好了新楼房”。8月22日,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巴山新居”聚居点村民罗国祥一边给院外的花草浇水,一边高兴地介绍新居。罗国祥搬进新居已近两年,但夸赞新居的兴奋劲儿一点不减。
3年前,罗国祥曾蜗居在偏远的深山沟,出门就是爬坡上坎。启动“巴山新居”建设时,当地政府动员他到聚居点建房。一年后,他搬出低矮的土坯房,分到一套“统规统建”的花园式小洋房。一算账,比自己单独修房节约3万多元。
中岭村曾是贫穷落后的地方,村民改变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建房资金短缺成为推进“巴山新居”聚居点建设的“绊脚石”。“老百姓都想建新居、住新房,政府补贴资金有限,我们采取‘先存后贷、多存多贷\’的贷款机制,缓解农户建设‘巴山新居\’资金紧缺的矛盾。”元山镇党委书记谢建华说。
元山镇为每个建房户在信用社开设专户,将该户的存款、贷款和政府补助资金合并作为建房资金,由政府与建房户共同管理。基层探索出的机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如今中岭村已建成聚居点5个,分批新建“巴山新居”398户,农户聚居度达到70%以上。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中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粘合作用,形成“政府奖补、农民主体、市场推动、信贷帮扶、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特别是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涉农资金进行集中捆绑投入,强化金融信贷支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农民自主投入。
目前,全市已建成连片扶贫开发片区24个、重点镇8个(续建)、中心村24个、聚居点1679个、新居8.1万户。在2020年前,巴中要建设中心村180个、居民聚居点2380个,全市农村聚居度不低于50%。
人往哪里去
贴近农户实际建新居
走进通江县空山乡龙池村,绿树花丛中,一排排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别墅式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新居旁生态农业产业园内,红心猕猴桃挂满果实,银杏树、桂花树吞绿吐黄……前来消暑度夏的游客沉醉其中。“每年5到10月,重庆、西安等地的游客都来避暑,家家客铺都住满了。”村民杨凤娥在新居前的微田园里采摘蔬菜,忙着为10多名游客准备特色农家饭。龙池村按“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原则,运用“规划引领、群众主体、村为业主、集中建设、市场运作、据实补助”机制,贴近农户生产生活实际,建成“巴山新居”52户。
“新居建成了,要留住人还得依靠产业。”该村村支部书记朱学峰说。空山村依托“三套车”生态农业产业园,建立“产业园+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带动4个社120户发展红心猕猴桃园3000亩,食用菌产业园150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500亩,实现人均增收1000余元。如今,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还引来业主发展产业,农村的人气逐渐旺起来。
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中,巴中市围绕构建四级城镇体系、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在规划完善、内涵提升、功能配套、产业支撑和体制机制上着力。新村建设重点围绕“两边两区”(市县城和乡镇驻地周边、交通干线周边和产业发展聚集区、农村观光旅游区的农村社区)实施重点突破。以大基地、大园区为载体,连片打造优势产业集中区、特色产业示范区,围绕特色种植业、特色畜牧业、特色林业、特色水产业、乡村旅游业等五大特色产业,打造12个特色产业带。
同时围绕新农村综合体、幸福美丽新村、聚居点和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交通路网、集中供水、能源电力、广播电视等与新居建设、产业发展相配套,推进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一体化。
土地如何调
市场机制促建设
在南江县红光乡黑池村的“巴山新居”周围,看着1000多亩富硒杨梅基地的杨梅已长出尺多高的嫩芽,该乡党委负责人透露,该基地已带动全乡种植杨梅4万余株。
村民杨建民说,他家2亩多地按每亩400元租给公司后,自己每月在基地打工可挣1500元。按每年工作6个月计算,一年收入近10000元。2014年杨梅进入盛产期,公司还将向农户分红20%。若每亩栽植30株,每株产50斤,每斤5元计算,每亩收入可达7500元,除去成本4000元,农户每亩还可分700元。
流转土地给入驻企业规模发展产业,企业不仅每年向农民支付地租,还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不少农民由此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从传统的庄稼汉,转型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随着家乡环境的变迁,更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开始返乡创业和就业,新村建设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
同时,在用地机制上,巴中市紧紧围绕全市农业特色资源,着力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户经营和以家庭农、牧、林、渔场等为主体的专业大户,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和农田基本建设,逐步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目前,巴中市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4家、市级102家,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农民合作组织1227个,其组织成员达到14.31万户,带动农户20.59万户,大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家庭农、牧、林、渔场等专业大户490个,上半年培训农民工77.5万人。截至6月底,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61元,同比增长13.1%。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福荣记者尹勇)心手相牵,情暖巴山。10月21日上午,巴中市城市广场歌声飞扬、掌声如潮。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巴中市设地建市20周年之际,望巴山红遍——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巴...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