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年新房新对联三年全面奔小康

四川日报 2013-01-04 17:05 大字

巴中市城子山村村民搬进“巴山新居”——

□ 袁大坤 本报记者 尹勇1月3日发自巴中

1月1日,清晨的雾霭还没散尽,在巴中市通江县板桥口乡城子山村聚居点里,鞭炮声、唢呐声、锣鼓声喧天。搬新家后,村民庞开川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大门侧贴大红对联:“搬进新房过新年,三年全面奔小康。”庞开川特地在“三”字上使劲摁了几下,然后笑眯眯地品味。

这几天,该村像庞开川一样在2011年“9·18”洪灾中受灾的64户村民陆续搬进新家。三年全面建成小康,村民们的底气很足。

整村推进“巴山新居”

村民告别土危房

算上这次建新房,56岁的庞开川已是第三回建房。谈起以前住土坯房的日子,庞开川满肚子苦水:3年里被大雨冲过两次,搬了两次家,越搬越穷。

庞开川是村里出名的“勤快人”:除种水稻、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他家还有4亩蔬菜地,养了15头生猪。可由于交通不便,蔬菜很难变现钱,一头生猪仅人工抬运费就得花500元左右,一年下来收入不到3000元。

2012年,庞开川的生活开始变化。通江县整合政策性资金,有计划分步骤整村推进“巴山新居”建设,庞开川等64户受灾户率先被列入搬迁对象。聚居点由县里统一规划选址设计,政府投入进行地下管网、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建房则由扶贫资金补助和群众自筹方式解决。

目前,通江县已建成“巴山新居”312.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9.2亿元。到新年开始,有7.5万人入住新居,彻底告别土坯房和危旧房。

新居新生活

好日子吸引城里人

“来,尝尝我们自家种的白菜、养的生态土猪肉。”热情的庞开川邀请记者到新居吃饭。

“现在好啦,搬进新居,再不用担心‘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打开窗户就是青山绿水,心情舒畅!”说起新居新生活,庞开川满心喜悦。

同样喜悦的,还有刚搬进聚居点的村民王贤泽一家,他们在聚集点内串门道贺,与新邻居分享“城里城外”生活的感受。

村民杨天宝2011年6月在通江县城买一套住房,去年聚居点规划时,他被别致的建筑风格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于是卖掉通江县城的住房,抢先在聚居点定了一套。“这里条件不比城里差,环境舒适、交通方便、空气好。”

城子山村村支书刘群才介绍,聚居点内房屋依山就势,生活区、休闲区划分清楚,有统一建设的栅栏、绿化带、人行道、水泥路、路灯,村里还制定了清洁卫生、公共秩序服务制度,每家每户轮流服务。

产村相融

农民奔小康有底气

住进新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庞开川一边招呼记者吃核桃,一边说起新生活:他在村里的油桐产业园上班,妻子在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园务工。去年,一家人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超过8万元。

城子山村共6个社,有354户1525人。2010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典型的贫困村。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贫困村开始向小康村迈进。

“庞开川一家的收入在村里算少的,全村年收入50万元的有10多户,家里存款30万元以上的不少于60户。”刘群才带着记者在村里走了一圈:村里已建成一家页岩砖厂,500多人就地务工,还有黄金梨果园2000亩、油桐产业园5000亩、食用菌产业园1万亩。

此外,由于修建防洪堤,板桥口乡场镇将搬到城子山村。作为村支书,刘群才头脑里有一本“小康账”:“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若场镇整体搬迁顺利,会形成1万多人的新型村庄,按每人每天消费20元计算,村民一年可收入7320万元,再加上村上的产业,村民年纯收入不会低于5万元。” 

底气还来自村里的产业发展规划。今年城子山村将力推“大园区、小业主”发展模式,运用“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方式,在全村聚居点附近规划布局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3000亩、现代畜牧养殖小区8个、大型养殖基地5个,力争引进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各1个。“照此下去,3年后城子山村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村。”面对未来,刘群才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巴山新居”引领全域扶贫

巴中规划十年建百个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岳旭东胡泊本报记者尹勇2月21日,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蒲家坪聚居点。年前搬进新居的双残疾户谭阳德和妻子魏秀英忙着打扫卫生。40多平方米的新居,房间敞亮,门前...

通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通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