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坪村人的幸福新生活
11月8日6时,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该村8社残疾老人王建刚,开始清扫核心集墓区。随后,他回到村上的新村广场,和村里的干部群众100余人一起,集中观看党的十八大开幕式。随着直播的进行,听到精彩处,王建刚不由自主地鼓掌。
热烈的掌声,是王建刚发自心底的感恩。王建刚住上新房子、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作为王坪村普通一员,王建刚生活的变化只是该村437户村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通江县大力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产业,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王坪村为龙头,扩墓区、搬新居、建产业,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渐渐变成巴中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村。
红军烈士陵园改造升级
20年前,父亲去世后,王建刚接过“接力棒”,成为王坪村义务为烈士陵园扫墓的第二人。
今年5月9日,修缮一新的陵园重新开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天有超过5000名游客来陵园参观凭吊。从开园以来到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前,该村旅游收入增加300多万元,相当于每户增收7000多元。
5月到10月,陵园再次进行升级:拆除陵园集墓区和散墓区间一条长500多米、高3米的围墙,并从集墓两侧,新建宽2.4米、长100米的步行梯道通往散墓区。
如此一来,安息在集墓区的7823名烈士和17225名散墓区烈士“团聚”到一起,方便游客参观,但给王建刚增加了“麻烦”:清扫面积从500多平方米增加到2000多平方米,他每天得提前1个多小时起床,才能赶在游客到来前把墓区扫完。
陵园升级工程直接给村里带来效益。据通江县旅游局统计,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陵园接待游客7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3倍多,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309户村民喜迁“巴山新居”
王坪村那一栋栋依山就势的 “巴山新居”,每栋屋顶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阳光下成为陵园旁一道靓丽的风景。
陵园修缮开园前一个月,村里309户村民彻底告别土坯房和危旧房,喜迁新居。
王建刚是第一批搬进“巴山新居”的村民之一,新居面积达155平方米,一楼一底。王建刚建新居共花15万元。记者看到,账本上记录着开支:政府土坯房改造项目补助加旧房征用补偿款6万元、贷款4万元,其余5万元来自多年的积蓄。提到贷款,他信心满满地说,年底就能如数还清。
按规划,该村剩下的128户村民也将陆续搬进正在建设的二期 “巴山新居”。
600多庄稼人“转业”发展
看了新房子,王建刚邀请记者去他家的农家乐吃饭。不料,餐厅挤满了人,他只好带着记者去邻居王绍林的农家乐。王绍林去年在红军街开起一家“吃、住、娱”功能配套的农家乐。像王绍林家这样规模的观光星级农家乐,仅红军街就有10多家,全村共有50多家。
在陵园升级工程中,这50多家农家乐按照规划,统一规范店招店牌,主打巴山特色乡村饭菜品牌。绝大多数家庭利用宽绰房间开办“红军客栈”,已形成300多张床位的接待能力,加上50多人参与景区保洁、保安和导游等活动,仅旅游服务业,该村就转移300多名劳动力。
王建刚高兴地告诉记者,他的3个儿子都回到本村发展:老大办农家乐;去年上海来的客商在村里建起800亩猕猴桃产业园,老二把家里的6亩土地流转给业主,自己在园区做工;老三开设体验红军生活的文化旅游项目。
如今,猕猴桃产业园已挂果,明年将进入盛产期。该村的富硒茶和中药材项目也已初具规模,文化旅游项目和旅游纪念品开发也已起步。
“依托景区旅游和产业园,王坪村600多名庄稼人告别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历史,成为产业工人和旅游从业者。”通江县委书记赵万先说,今后将以陵园为中心,建成10000亩生态观光茶园和5000亩猕猴桃产业园、500亩中草药基地;引进3家以上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袁大坤 本报记者 尹勇
新闻推荐
日前,在四川省第四届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引资7.6亿元建设的巴中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评审,革命老区巴中没有大学的历史将被改写。但这仅是巴中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农村义务教...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