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忠本报记者吴晓铃文图月下旬通江县沙溪镇大城寨的
□张远忠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文/图
3月下旬,通江县沙溪镇大城寨的寂静山林,5000多平方米,有251座红军坟墓。清明节,不少人前来为红军先烈献上一束鲜花。
当地老村民殷芝敏,7年前自愿组织村民去山上义务守护红军墓。他们轮流进山,拔除坟头荒草,新砌被雨水冲垮的坟茔。有游客来便提供茶水,充当免费讲解员。
红军墓前的义务讲解员
“你看,这块无字墓碑就是红军当年给牺牲的战友立下的。”老殷一边用手清理着墓碑上的杂草,一边给前来祭拜的人热心介绍。这些天,殷芝敏开始每天到墓群去义务讲解。
老来看护红军散墓,是他多年前的心愿。
殷芝敏土生土长在沙溪大城寨,70多年前红四方面军在通江几场英勇惨烈的大仗,他从小就听父亲讲过无数遍。“那时候,通江很多贫苦百姓看到红军打土豪分田地,踊跃参军。我父亲的兄弟叫殷占华,就在战斗中牺牲,堂兄殷占礼也牺牲在这里。”战事惨烈,红四方面军1934年将总医院迁到通江王坪镇,由于当时缺医少药,重伤的红军战士无法得到治疗,长眠在了王坪。总医院附近掩埋不下,就抬到后山散葬。殷芝敏家的两个红军烈士伯叔就是散葬的,“不晓得葬在何处”。
而今百姓日子越过越滋润,前几年,殷芝敏的儿子外出打工挣钱,他和老伴只需在家侍弄田地,负担小了不少。不过,看到大城寨附近山上散落的红军坟茔,他的心总不能平静,“很多人还不知道,这里掩埋着红军烈士。不能让这些革命先烈被遗忘!”
山上小屋留有红军遗物
2004年,殷芝敏住进大城寨山上一座寺庙旁的小屋,开始守护长眠在此的烈士英灵。他的这个举动自然遭到家人反对。“不在家享福,脑壳进水了。”村子里也有人嘲笑他。他苦口婆心给家人做工作,“我无非就是花点时间,出点力气。”殷芝敏游说村子里的几个老村民和他一起自愿做这件事。
殷芝敏等人住在一间土墙平房,墙体因为年代久远,有些风化开裂,于是用编织袋钉在墙上遮风蔽雨。奇特的是,这间房屋至今还有红军当年留下的一些遗物:石制大水缸、条石砌的菜板、石床、专门杵中药材用的大石窝,为祭奠牺牲战友没刻完的无字墓碑。
刚开始,殷芝敏从家里背米解决一日三餐。时间长了,殷芝敏和几个老村民干脆开荒自己种地,种下时令蔬菜,解决自己生活的后顾之忧。
去山上守墓,要绕过几道寨门,途中还要经过几道梁和峡谷。有一年农忙时节,守墓的几个村民有事抽不开身。连日大雨,殷芝敏放心不下,抽空上山。结果回家途中天色已晚,不小心脚下一滑,溜下山七八米,他紧紧抓住路旁的灌木,才没有摔下山崖。
殷芝敏他们住进山里后,从荒草丛生的山林清理出红军坟茔。他们还摸清了红军散墓的数量,251座坟墓里掩埋了800多位红军。“其实,我们也就只是检查一下,哪些该加固的加固而已,并没做啥子事情。”殷芝敏说。
年过六旬的殷芝敏和4个老村民,一守就是7年。“今后,谁来继续守护红军长眠之处?”据悉,殷芝敏他们心中的这个问题即将得到解决:王坪即将打造成国家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届时将把大城寨纳入整体规划,并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陵园管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传君5月9日,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竣工并隆重开园。庄严肃穆的氛围,规模宏大的气势,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苍松塔柏间,一排排白色墓碑向远山绵延,成千上万...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