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以统筹城乡理念探索实施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
巴中以统筹城乡理念,探索实施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全域扶贫,努力打造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
□罗福荣 本报记者 李传君
青山绿水中,青瓦白墙,斗拱飞檐,一栋栋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错落有致。田野中农业产业基地星罗棋布,蜿蜒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3月31日,记者在巴中市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见到一派充满生机的景象。地处秦巴山区的巴中市正以统筹城乡理念,探索实施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全域扶贫。
“巴山新居”建设将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狠抓特色产业入手,促进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重新配置,从根本上实现群众脱贫致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村子变“社区”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
中岭村村民陈其超满脸笑容,将记者迎进他家158平方米的两层新居。米黄色的大理石灶面上,天然气火焰舔着锅底,锅里散发出阵阵香味。“自从去年村里开始建新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幸福得像在做梦。”
老陈一家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巴中大手笔推进“巴山新居”工程建设。
中岭村是典型的贫困村。去年,该村启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科学规划引领,实行交通、水利、住房、产业、林业等统筹发展,计划建设6个“巴山新居”聚居点。目前已完成3个,共建巴山新居165套,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18户;新建集中供水点4处,教学用房380平方米。“社区”还配套建成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阵地……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内部管理,聚居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中岭村支书陈其富说。
巴中是革命老区,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历年扶贫攻坚战已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按照国家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巴中目前仍有100万左右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必须要有破釜沉舟的气魄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否则同步实现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表示。
去年以来,巴中市大胆探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方法、新经验,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建设,打造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
巴中把全市划分为100个扶贫片区,覆盖188个乡镇;每年启动12-16片,建成一片,致富一片,连片扩面。把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纳入全市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重点镇41个、中心村80个和农村聚居点4500个,到“十二五”末,农村聚居度将达到50%以上。
目前,该市已初步建成11个连片扶贫开发示范片,完成8个特色镇、13个中心村、954个聚居点,建成巴山新居3万多户。一大批村子变成“社区”,年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稳步迈进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农民变工人
园村融合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就在本村企业里当工人挣现钱,这活路安逸。”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村民吴正秀告诉记者,她家5亩多地全部流转给了成都翼展公司,每年仅租金便可得5000多元,现在她已成为翼展公司工人,月薪2000多元。像吴正秀一样,全村近半村民由农民变成当地企业“工人”。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中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战略,把增加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作为根本出发点,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林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在巴州区柏梓山园区,举目望去,过去的荒山全部种上了核桃、花椒、柑橘等经济作物。“恩阳-上八庙-九镇-渔溪-青木”产业带已经形成,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80亩,种植沙参5640亩、莲藕500亩、核桃园9400亩。
通江县建起了茶叶产业路,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超过4万亩。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有1万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茶叶投产后,一亩茶鲜叶加上公司红利,村民每年可收入5000多元。
“园村融合,推进农民土地流转,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农民不仅可入股分红,还能就近务工,变成‘产业工人\’,从而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加、企业实现发展的‘双赢\’局面。”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清平说。
建全机制
确保“巴山新居”建设强力推进
“开始,有些村民对‘巴山新居\’工程持怀疑态度。”元山镇党委书记谢建华说,“现在,不仅中岭村,其他村的村民也争先恐后报名申请参加。”
王清平告诉记者,村民的观念变化,得益于巴中建立了一套良好机制,激发了群众内生动力。
整合资金,多元投入。为解决资金不足,巴中市把扶贫项目试点资金作为“粘合剂”,使各类涉农资金围绕“巴山新居”工程有序“集结”,原本分散的资金形成了“拳头”效应。
按照项目扶持、群众参与、社会帮扶的多元化投入方式,巴中市将相关部门的支农资金统筹整合向试点片区倾斜,实行统一规划项目、统一下达资金计划、统一调度整合资金、统一报账审核的“四统一”管理机制,形成“目标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定在巴山新居连片区”的资金整合捆绑机制。同时,住房改造修建资金实行村民自筹一点、亲戚朋友借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
坚持群众主体。在建设中,坚持“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建设机制——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办的事、不办群众无能力办的事;新居建设图纸和方式由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全体村民决议;施工队伍确定、工程质量监督,由受益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逗硬问责。为确保工作落实,驻村工作队分项目落实了 “限时责任制”、“问责追究制”、“部门帮扶制”和“驻村指导制”,形成了“组织运转有序、部门配合得力、资源整合到位”的良好格局,确保了“巴山新居”建设的强力推进。
目前,该市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全域脱贫战略正快速科学持续推进。
“年内将完成12个中心村和734个聚居点的建设任务、建‘巴山新居\’4.67万户,减少贫困人口14万人。”巴中市市长周喜安向记者透露,同时,将逐步建立产权保护、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产业承载于一体的社会支撑体系。
新闻推荐
栽树认路靠林致富□张光民本报记者李传君4月10日,年前到上海儿子家过春节的退休教师王鸿回通江老家,车子驶入通江境内,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才两个多月,公路两边啥时候栽起了一排排约丈多高的树苗?...
通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通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