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至日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团一行来到地处大巴山

四川日报 2012-04-24 18:58 大字

4月8日至10日,“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团一行来到地处大巴山深处的巴中市,这里曾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所在。当年,12万多人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献出宝贵生命。

这里也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一轮又一轮扶贫攻坚战在这里打响,过去十年间巴中消除贫困人口70.8万人。但截至2011年初,全市仍有贫困人口29.6万人,占总人口7.4%。

为使大巴山人早日脱贫致富,在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去年4月,巴中市以统筹城乡理念,探索实施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重点的“全域扶贫”,打响了新一个十年扶贫攻坚战。

行走在大巴山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场全域脱贫之战,激战正酣。

村民聚居建设巴山新居农村“变脸”成社区

青瓦白墙、斗拱飞檐、错落有致,一栋栋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田野间的杨梅种植基地一个接一个,蜿蜒的水泥村道四通八达……4月8日,当记者第一眼看到南江县红光乡黑池村,就被这个不一样的村庄所吸引。

“这个月就能住进新房了,激动得很哦。”见到记者,黑池村5组村民王思胜热情地把我们领进了他家的新房,“一楼一底,差不多180平方米,现在装修在收尾了。”

走进王思胜的新居,记者看到,楼上楼下铺好了大理石地板砖,各间房屋也粉刷完毕,两三个木匠正在二楼的大卧室里安装衣柜。王思胜的爱人赵爱华兴奋地说,不仅自家的新居修得安逸,村里还建起休闲广场、文化书屋等设施,“还在山顶建起了小公园,以后吃完饭可以到公园散步。”

“黑池村原本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都分散居住在附近山头,而且住的是土坯房,极不安全。”红光乡党委书记何文斌说,去年黑池村成为南江县新型城镇化体系规划建设的中心村,启动“巴山新居”工程,按照“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配套新设施”的思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村民向聚居点集中。

村里还以“项目整合、农民自筹”的方式建起了集中供水点,80%以上的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原来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4.5米宽的环村公路,家家户户还通了连户路。

“所有的公益设施都由政府主导,以奖代补的形式建成的。同时我们为建新房的农民提供了几种户型,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自行选择,村里还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负责村容村貌和公共设施等的管理和维护。”何文斌说,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内部管理,黑池村都成了名符其实的新社区,与传统意义的农村已大不一样。

据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清平介绍,去年以来,巴中市大胆探索贫困地区统筹城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方法、新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巴山新居”工程,打造新型社区,积极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

为此,巴中把全市划分为100个扶贫片区,覆盖188个乡镇、2377个村;每年启动12—16片,建成一片,致富一片,连片扩面。把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纳入全市四级城镇体系,规划建设重点镇41个、中心村80个和农村聚居点4500个,到“十二五”末,农村聚居度将达到50%以上。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11个连片扶贫开发示范片,建成巴山新居3万多户。一大批村子变成社区,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稳步迈上脱贫致富之路。

产业培育增加造血功能农民变成“产业工人”

如今,行车在巴中农村,除了看到新路新居,还看到了沿途最美的风景:水产养殖休闲区、大棚蔬菜种植区、葡萄园区、杨梅核心示范区等产业示范园区。

4月9日,通江县渔溪镇升旗村3组村民熊新科一大早就来到自家种植莲藕的池塘,田埂上,三台高压水泵高速运转,池塘里,熊新科和两名帮手每隔半分钟就能拔出一根硕大的莲藕。“我们每人每天可以采摘600斤,三个人加起来就是1800斤,明天一早就可以在巴中城西菜市场上卖了。”熊新科说。

熊新科指着池塘告诉记者,从田埂整理到引水渠的建造,都是政府出钱帮村民先弄好了,“后来村里决定大力发展莲藕产业,于是政府又给我们免费提供了种苗,种植过程中需要的肥料,政府也提供补贴。还帮我们联系好了销售渠道。”

熊新科给记者算了笔账,通过承包村民土地,他现在种有10亩莲藕,每亩可产莲藕3000至4000公斤,除去每亩地每年的成本2000元,他每年可获纯收入10万元左右。“前段时间政府又组织了专家到我们这儿培训,我们商量着来年在池塘里套养泥鳅、草鱼等,收入肯定会增加。”

“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巴中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战略,把增加脱贫致富‘造血\’功能作为根本,把现代农业产业化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立足绿色生态优势,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和特色林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说。

在产业培育这个核心战略的引导下,通江县建起了茶叶产业路,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超过4万亩。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动1万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茶叶投产后,每亩茶鲜叶加上公司红利,村民每年可获5000多元。

“园村融合,推进农民土地流转,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农民不仅可入股分红,还能就近务工,变成‘产业工人\’,从而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加、企业实现发展的‘双赢\’局面。”王清平说。

产业规模形成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改变了,客商自然纷至沓来。陕西客商、四川清栎公司、金玉农业等纷纷与当地茶农协商扩园、投资修建茶叶保鲜厂和茶叶加工厂。

通江县龙虎山茶叶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巴中茶叶生产龙头,研发出有机茶叶 “龙虎山茶”,已与日本、新加坡等国签订出口订单,出口额达到2000余万元,这是巴中市迄今出口量最大的一笔茶叶交易,也是通江县扶贫连片开发区域内淘到的国际市场“第一桶金”。

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巴中将建成年产值100亿元以上园区2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减少贫困人口50万人,构建巴中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新闻推荐

一对新人从城里远道而来在此拍婚纱照影楼老板说这个村

一对新人从城里远道而来,在此拍婚纱照,影楼老板说,这个村子的风景已誉满县城。沿着植满花木的水泥路,一排排新建的两层楼房,小青瓦、白粉墙,二楼还有休闲平台。围着一汪水塘,观景台、木便道、垂杨柳,品茗...

通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通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