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李帜本报记者李传君以前在市场上外来菜是主打现在本地

四川日报 2012-04-17 19:02 大字

□李帜 本报记者 李传君

“以前在市场上,外来菜是主打,现在本地菜占绝对优势。”4月13日一早,平昌县城新华农贸市场就挤满了本地菜贩,忙着选菜的王大妈告诉记者,“资本大的,还把本地菜卖到了成都、重庆。”

平昌县今年种植蔬菜超过10万余亩,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要,还大量供应周边市场。从外来菜主打到本地菜外销,这一变化是怎样实现的呢?

靠科技 帮扶菜农致富

记者来到驷马镇辉煌村,菜农邓友树从协会的智能育苗大棚里领走12000株辣椒苗,乐呵呵地说:“协会统一育苗供苗、提供技术指导,还有生产‘样板\’,我们种菜不缺技术了,种植的蔬菜也能高产了。”

“一亩园抵三亩田”,种菜效益高,但也是个技术活。平昌县采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协会技术员技术指导等方法,弥补菜农种菜缺技术的短板。

位于驷马镇双城村的 “巴中市科技特派员创业园”采取“五统一”(统一栽培品种、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商标销售)的方式与农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全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科技特派员们充分依靠园区效益引导、科技示范服务的作用,带动周边4乡镇种植蔬菜6000余亩。

“不是科技特派员创业园的帮扶带动,我家哪能致富哟!”双城村一社邓大英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侍弄着刚栽上的黄瓜苗,她利用在示范园打工挣到的收入和学到的技术,自筹资金建设了3个蔬菜大棚,现在她家年收入突破了4万余元。

创品牌 产品供不应求

说起蔬菜“烂市”,平昌县的干部和菜农都有过惨痛的记忆:几年前,该县规模发展生姜1000多亩,谁知当年生姜“烂市”卖不出去,600余万斤生姜白白烂掉,农民损失达180余万元。

菜贱“烂市”的主要原因是某种蔬菜集中上市造成供大于求。“为破解这一难题,平昌县积极发展蔬菜保鲜库冷链物流,错峰销售,保证菜农的利益。”县农业局蔬菜站站长介绍说,“在蔬菜集中上市出现菜贱伤农时,蔬菜经纪人的保鲜库就根据原来下的订单收储蔬菜,错过高峰期销售,提升蔬菜产业的利润。目前,驷马镇双城村储藏能力达3000吨的保鲜库已经投入使用。”

“贴上‘欧菜园\’品牌标签,我们的豇豆好卖多了,去年我种植的豇豆就卖了一万多元。”驷马镇双城村村民杜林国告诉记者,去年该村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统一注册为“欧菜园”,并顺利通过省级标准化验收后,产品供不应求。

“近年来,平昌有见识的农民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纷纷给农产品注册商标,仅蔬菜就先后注册了10多个商标。我县将这些商标整合成‘欧菜园\’、‘巴山青\’,集中优势,统一标准,做大蔬菜产业。”县农业局局长唐均介绍。

平昌县在打造蔬菜品牌、发展保鲜冷链物流“错峰”销售的同时,还通过发展蔬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方式,提高蔬菜产业的附加值。记者在“欧菜园”成品菜生产车间看到,机器轰鸣,身穿工作服的员工们往来穿梭,生产“欧菜园”“下饭菜”等产品。

新闻推荐

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小组赴各地开展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价

省财政厅绩效评价小组赴各地开展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评价,记者随绩效评价小组成员进行实地走访——□本报记者曾小清财政的钱用得好不好?今年,省财政厅抽调245人组成19个评价小组,历时4个月、走访153个...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