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黄海本报记者许静干旱是平昌农业避不开的一个坎平昌地

四川日报 2012-03-12 19:18 大字

□黄海 本报记者 许静

干旱,是平昌农业避不开的一个坎。

平昌地处大巴山腹地,系全省旱灾高发区之一,尤以春旱、伏旱为主。

一个“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老旱区,如今却成了全省玉米优势主产区。2011年,全县实现粮食总产42.09万吨,同比增长2.6%,粮油连续实现八连增,2010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11年分别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和全省十大“三农”样板县等殊荣。

平昌的收获不仅于此,丰收的硕果或许更能衡量出其中的分量:近年来,平昌县的玉米种植水平、科技含量、平均产量均居巴中市首位,在去年增产增收的基础上,今年平昌提出要稳定发展春玉米32万亩,力争玉米总产突破14万吨!

旱灾和荣誉、贫瘠和收获,这鲜明的对照背后浸透着什么?

玉米成平昌农业“一号工程”

攻克了旱灾,也就相当于攻克了粮食增产增收的法宝。

经过多年的探索,平昌县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的产业发展之路——

将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放在大春生产上,将大春生产的龙头放在玉米上,将玉米增产增收的法宝压在盖膜玉米上,按照“以旱治旱、以调治旱、科技治旱”的思路,用时间、改制和科技有效缓解旱灾的影响,玉米也因此成为了平昌县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助农增收的“一号工程”。

为形成产业发展的合力,平昌县还全面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玉米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各示范片点所在乡镇成立了粮油高产创建工作推进小组,切实做到了一线有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片有一名局级领导坐阵,一点有一个技术标兵负责,为玉米高产创建提供可靠的组织领导保障。

在全县春耕生产专题会上,平昌县委书记张根生的发言掷地有声:“抓玉米就是抓粮食安全,抓玉米就是抓抗旱减灾,抓玉米就是抓增产增收,抓玉米就是抓巩固回升,责任要落实、时机要抓住、问责要严厉!”——这背后透露出的是平昌狠抓玉米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

多措并举挖潜扩面千方百计种满种尽

除了旱灾,人均耕地不足也是摆在平昌农业面前的一道坎。

在发展玉米产业的过程中,平昌县按照“立足县情、顺天行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的总体思路,坚持做到逢地必留玉米行,逢旱必改春玉米,突破性抓好以玉米为核心的旱粮生产,多措并举实现了种满种尽。

在科技挖潜方面,平昌发动群众大力开展旱地改制、扩大“三田”改旱,大力推行新型种植模式,大搞间套轮作,千方百计保证全县玉米正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以上。在土地挖潜方面,平昌县大栽堆堆玉米、田坎玉米、四边玉米,千方百计提高增种面积。同时适度推广增加种植密度,保证亩植株数。

多措并举挖潜扩面、千方百计种满种尽。2011年,全县玉米总播面突破32万亩,占大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7%,其中:正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增种田坎玉米、四边玉米、堆堆玉米7万亩。去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测产数据显示,平昌县百亩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到846.7公斤;千亩展示片平均亩产729.6公斤。全县玉米总产占大春粮食总产48%以上。

高产创建为龙头依靠科技提产量

为发挥科技“点石成金”的作用,平昌县还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上狠下功夫——

在省玉米创新团队的指导下,平昌县大面积推广了适合本地种植的紧凑型品种,改变了以往品种老化、杂乱、营养价值不高的格局,通过品种更新换代挖掘增产潜力。在配套技术上,平昌实现了移栽时间、移栽密度、移栽技术的“齐步走”,全县已推行地膜覆盖栽培20万亩,占玉米总播面的八成。

遵循“规模更大、标准更高、特色更亮、带动更强”的原则和“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要求,平昌已在8个乡镇连片建立新技术高产示范片5万亩,重点推广高产配套新技术,让更多的农业科技转化为助农增收的生产力。

好政策助力、好机制给力、好技术出力。如今在海拔1100多米的平昌县镇龙镇老鹰村,曾经因为干旱撂荒的土地上,已铺满了新绿。去年,承包了200多亩田地的种粮大户蒲金玉一年总收入已超过25万元,从这位农民兄弟的笑脸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付出总有收获的喜悦,这或许就是“平昌路径”背后的含义!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成都五七一厂党委副书记王在德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成都五七○一厂党委副书记王在德同志(中央批准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8月9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5岁。王在德同志1917年10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33年6月参加革...

平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