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本报记者李传君一大早在海拔多米的平昌县镇龙
□黄海 本报记者 李传君
3月1日一大早,在海拔1100多米的平昌县镇龙镇老鹰村,种粮大户蒲金玉和他聘请的13名工人,一起拿着锄头到山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经过这次寒潮,育苗成活率才高些。”蒲金玉告诉记者,他们今天的任务是培育玉米苗,等苗子长大后,再把它们移栽到自己承包的240多亩田地里。
“种玉米能赚钱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蒲金玉爽朗地笑了,“那看你怎么算,因为有国家种粮政策的支持,再加上搞规模经营,现在种玉米有点赚头。”
昔日 种田亏本
“我们这儿历年只出玉米、土豆等高寒作物,老百姓普遍广种薄收,由于种田效益不好,许多群众举家外出务工,所以土地撂荒很多。”蒲金玉告诉记者,镇龙镇属高海拔地区,气候恶劣,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他们祖祖辈辈都靠种玉米为生。上世纪90年代他当兵复员后,在家和父亲种了一年多的玉米。
“那时我年轻气盛、劳力好,把自己家承包的10多亩责任田种满种尽不说,还施了不少农家肥,但年底一算账,除去种子、肥料、农药钱,种粮纯粹亏本。”蒲金玉回忆道,那时累死累活虽然一年也能产一万多斤玉米,但只能养几头猪,没有一点儿经济效益。一气之下,他就撂下土地外出打工。
今朝 种田有“赚头”
2009年,蒲金玉回老家过年,看到政府搞土地整理,把许多坡地变成了耕地,小田变成了大田,耕作路渠都配了套,种田环境大大改善,同时国家还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蒲金玉觉得现在种田有“赚头”,于是就承包了240多亩土地继续种玉米。
“仅国家粮食直补政策这一项,我每年就能领到2万多元,加上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优惠政策,我一年至少有3万多元收入。”蒲金玉掰起指头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去年,他种植长玉13、长玉19、东单60等优良玉米品种,都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达600多公斤,现钱卖了20多万元。加上各种补助,一年总收入超过25万元。
“如果没有国家种粮鼓励政策的激励,我没有这么大的胆子种这么多土地。”蒲金玉坦言,去年他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购买了耕作机、拖拉机,劳动强度减少了很多;每年政府给他免费提供了农用薄膜,选定了优良品种,镇农技站的技术人员还经常免费技术指导,让他省心不少;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短缺。
明天 致富不是梦
“这已经不错了,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现在只要保本,两三年后,我就能发家致富。”蒲金玉自信地说,荒山开发好了,也能变金山。今年他将在玉米地里套作花生、黄豆、洋芋、芝麻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现在不仅价格高,而且销路很不错。同时,两年前在边角地里种的50多亩金银花,在荒坡种的100多亩板栗、核桃也将逐步见效了。蒲金玉说,今年只要抓好管理,搞好多种经营,到时综合效益、规模效益就能凸显,收入翻番不是问题。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踏实肯干,依靠党的惠民政策,我的致富之梦即将变为现实。”面对未来,蒲金玉满怀希望。
新闻推荐
8月12日,巴中市迎来入夏以来的最高气温,110个温度检测站点检测的气温达到37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达41.2摄氏度。8时40分,巴中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提请各地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据悉,这也是巴中市自8...
平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平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