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如何解决土地撂荒科教兴农平昌探出农业集约化经营
山区如何解决土地撂荒、科教兴农?平昌探出农业集约化经营新路子——
编者按
买好种、选农资、向农技员请教……近几年,许多农民都意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因此,这样的场景在今年备耕中很常见。
这和最近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相吻合的。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一年之计在于春,让我们走进农村一线,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思考: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到底应该怎么干?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可大巴山区山高沟深、地窄坡陡,该如何让当地农业更富科技含量?另外,青壮年出外打工、农村家里仅剩老人妇女儿童是普遍现象,新农村建设科教兴农该依靠谁?
2月15日,记者在大巴山南麓的平昌县发现一种新现象,当地农机大户“捡”“租”撂荒地 ,纷纷“变脸”成种粮大户;科技人员“一主双股”,“领衔”创办科技示范园……这些农业集约化经营新探索似乎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
□李帜 本报记者 李传君
问题一:
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多,如何解决?
探索路径:
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向农机大户集中
40多岁的苟中平是得胜镇马灵村村民,几年前,他利用国家购农机补贴的惠农政策买回了旋耕机、插秧机等3台农机,组建机耕服务队,年收入颇丰。聊起“变脸”成种粮大户的事,苟中平说:“是从3年前‘捡\’来撂荒地开始的。”
苟中平告诉记者,当时村里青年人纷纷外出务工,村里有不少好田好地撂荒,他看着实在可惜。他在开展机耕服务的间隙,“捡”来了10多亩撂荒地,试着利用自家的农机翻耕后种上了玉米、水稻,秋后一算账,竟然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尝到甜头的他扩大农机队伍,今年已经“捡”“租”土地70多亩……
苟中平的例子在该县不是个案。平昌县每年有30多万青壮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平昌县积极探索,组织了机耕服务队,市场化运作,大力推进机耕、机插、机收。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农机大户“变脸”成种粮大户,这使政府在解决山区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土地等问题上走出一条新路——逐步引导农民把土地流转出来,向农机大户集中。
今年春耕,平昌全县约有1200多个农机大户采用机械化作业,已在边远山区“捡”、“租”了撂荒地土地3万余亩。
问题二:
如何让山区农业富科技含量?
探索路径:
科技人员引领农民土地入股创办示范园
一根根翠绿的黄瓜、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从覆盖着遮阳网的标准大棚里运出来,经过清洗,贴上商标,进入超市……这是记者在位于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园里见到的情形。
近年来,平昌县探索出“一主双股”的科技特派员创业模式,即法人型科技特派员充当园区业主,掌握技术、经营经验欠缺的科技特派员用技术入股,农民则用土地参股。位于双城村的科技特派员创业园是长期在乡镇农技站工作的农技人员欧阳生创办的。这个创业园突出的就是科技示范,在双城村建起永久性蔬菜大棚526个,建起智能温室育苗大棚2个,建起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大棚1个,并增加了保温、降温、遮阳网、节水灌溉等高产栽培系列配套设施,所生产的蔬菜春季提早1个月,秋季延后1个半月上市。
农业科技面向产业需求,创业园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去年土地参股农户户均分红1200元,同时通过种植蔬菜每户又增加了5800元,另外,该创业园带动周边4个乡镇15村3560户农户种植商品蔬菜6000多亩,使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帜记者尹勇)“以前粮食收回来满屋堆,虫害鼠耗加霉变,损失不少,现在用小粮仓既好看又实用!”8月5日,巴中市平昌县得胜镇马灵村村民叶洪义对记者说。小粮仓工程是平昌县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农户科...
平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