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菌袋上也能长出“小康菇”

四川科技报 2017-09-08 08:06 大字

9月4日,笔者来到巴中市南江县长赤镇中魁村,只见偌大的一片耕地被黑色的遮阳网遮住,遮阳网下面是一个连一个的塑料大棚,大棚里面整齐有序地排着一厢厢香菇菌袋,菌袋上长出的菌子有的像圆球,有的像雨伞……据同行的村干部介绍,这个占地80多亩的食用菌基地是村里返乡创业人士袁勇创办的。短短3个多月,他依靠栽培香菇,不仅实现了7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而且还带动了左邻右舍的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返乡创业选项目

前些年,袁勇在福建省漳州开办了一家建筑公司,生意也做得不错。2016年,他带着一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不顾妻子反对,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积攒的300多万元资金离开漳州回到家乡。做什么项目好呢?在举棋不定之时,他到巴中、广元以及陕西省汉中等地调研。经过综合分析,最终选择了栽培香菇。

说干就干,袁勇在村里承包了袁家沟的120多亩土地。投资200多万元,购置了钢筋、塑料薄膜、遮阳网,在80多亩撂荒的土地上搭建了大棚,同时购置了粉碎机、电动机、烘干箱、装袋机,建起了冷冻库。随后又到县里食用菌种植基地学习,向技术人员虚心求教,学习香菇栽培的技术要点。

初种香菇栽跟头

去年9月份,在修建了30多个大棚后,袁勇花了2万多元买回的菌种却没有长出一朵正常的香菇;有的虽勉强发菌,却因大棚里未消毒或因出菇期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中毒,长出的菇成了畸形菇。

妻子听到这消息,便连夜从福建赶回老家,气愤地对袁勇说:“老板不当,偏偏要回这山沟里当‘山大王\’,眼下,只有少输当赢,亏了这一两百万元就当这两年没搞工程,以后决不能搞了,如果再搞,我们就各走各的路。”当时面对愤怒的妻子,袁勇不敢多说,更不敢发泄,只是低声的应付说,你先走吧,我把那些设备处理了就来。

在妻子离开老家的当天,不服输的袁勇从县农业局请来专家,经过详细察看和认真分析,找到了失败原因:原来,种植香菇首先要选择通风条件好、光照适宜的地块种植,大棚的地面要用生石灰消好毒,要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

总结经验终成功

袁勇觉得不甘心,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后,他又壮着胆子取出2万多元资金买回相同数量的菌袋,将原来的大棚全部开窗并用石灰水进行刷墙,地面用生石灰消了毒。经过细心地栽培,60多天后,乳白色的菌袋上全部生出了菌菇。

“那几天,为了把它搞成功,每天早上6点钟就赶到大棚察看温湿度、给菌袋补水、给棚子换气……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0点多甚至更晚。”袁勇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今年3月,第一批香菇栽培成功而且长势格外好,最忙的时候每天要雇十几个人来帮忙采摘。多次电话催促袁勇回到漳州的妻子看到长满了香菇菌包的照片后,也回到南江,在袁勇身边担任了食用菌合作社总管。今年五月,袁勇又投资近百万元新建了50个大棚。

香菇种出致富路

袁勇一边种植,一边请教专家,“现在,我精通了香菇的种植技术,每个季节的香菇也能稳打稳扎挣钱了。” 袁勇开心地说。他说,今年冬季,他还要投资100万元建几十个大棚,栽培市场畅销的羊肚菌、兰花菇、香膜和蘑菇等食用菌。袁勇告诉笔者,6月份以来,80多个大棚已经实现了7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上个月在政府支持下,他又牵头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对种植香菇的农户由合作社统一制袋、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社员入股分红。同时,部分社员还在合作社打工,旺季的时候高达50多人,每月支付工资就达10万多元,现在,合作社社员既有分红又有务工收入。”袁勇告诉笔者,今年秋季合作社已种植香菇30万袋,每袋的成本是2.6元左右,产值为7~8元,后期人工费用1元,仅此一季,合作社纯利润可达60万元以上。长赤镇中魁村的村民们在袁勇的带领下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

(本报通讯员 肖定怀)

新闻推荐

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率队来巴中市开展专项督导 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为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高仁全参加督导 何平主持汇报会 魏文通出席 余先河汇报工作

(记者李俊如李云良)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8月23日至24日,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率队来巴中市开展环境保护、河长制和防汛减灾、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生产专项督导。省政协文体医卫委员会主任高仁全参...

南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