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贫困村脱贫经验的有益启示 ——以南江县正直镇福字寺村为例
[摘要]——以南江县正直镇福字寺村为例
■ 赵勇
在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贫困村要走向富裕必须扭住两个关键,一是摸清致贫原因,二是找准脱贫出路。正直镇福字寺村在2015年被确定为***重点村,一年来,全村出实招、下准方、谋发展,破解了“地上无道路、发展无企业、集体无收入”的“三无”难题,实现了一个贫困村的华丽转变。
贫困状况及致贫原因
福字寺村,距正直镇集镇10公里,幅员面积3.56平方公里,共有土地738亩(1亩约0.06公顷,下同),林地1666亩,辖4个社,共286户1026人。全村需易地搬迁71户273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86人,贫困户占总户数的22.02%,贫困人口占总人口18.13%,贫困状况呈现出面大、程度深、发生率高、原因多样化等特点。
该村的致贫原因较为复杂,就个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因病因残、子女教育、缺少增收门路、缺乏一技之长等,导致部分村民“安于现状”,面对贫困束手无策;就全村而言,致贫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不”。
一是交通不畅。因受地理位置影响,该村2014年仅有一条长2.5公里的泥碎石路,因缺少资金,无科学设计,公路改造计划一再搁浅,致使农产品卖不出,肥料等生产资料运不进,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二是用水不便。该村位于斜山坡的“半山腰”上,存在严重的“吃水难”问题,贫困户中有17户61人需从山下背水。村里原有山坪塘4口,因常年失修,不能正常蓄水,若遇天旱,全村农作物均将短收。“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十年九年旱,吃饭靠老天”的民谣在村里代代流传。三是收入不稳。村里无产业支撑,唯一的创收出路就是外出务工,在缺技术、少知识的情况下,只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随着青年人的流失,劳动力缺乏,项目实施难度增大,加之资金投入不足、干群认识不到位,发展难以为继。2015年底,该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仅2400元。
主要做法及基本成效
一年来,扶贫工作组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在摸透村情、社情的基础上,制订系列脱贫规划,建立完善系列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明确了全村扶贫思路。通过不懈努力,该村发生显著变化,“村美、业兴、家富、人和”目标基本实现。
大力实施基础建设,破解发展难题。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在路、水、电、讯方面发生巨大改变;交通建设上,高标准打造村道环线公路,投入600多万元,硬化村道公路3.25公里,安装波形护栏和新增路旁标示牌、凸透镜等1.25公里;安全饮水上,投入63万元,新建人畜安全饮水池2口,预埋管道5公里,解决了全村1026人安全饮水;电力建设上,加快全村农网升级改造,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安全;通信建设上,投资69万元,新建通信铁塔和移动基站各1个,新增光纤线路2条,力争实现通讯网络全覆盖。该村还利用政策,整合项目和资金,集中改造村卫生室、村小学,修建村活动中心,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专合组织,发挥规模效益。确立以“千亩核桃种植、十万只土鸡养殖”为主的扶贫新思路,成立土鸡、核桃、南江黄羊3个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产业发展队伍。以回乡创业大户何晓东建立的生态土鸡合作社为龙头,带动36户贫困户入社,年出栏巴山土鸡20000只,实现收入130万元;村民蒋治金带头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1100亩,3亩以上的种植户有57户;聚欣南江黄羊专业合作社,养殖南江黄羊300余头,户均饲养黄羊10头以上。
大力创新扶贫机制,提高群众收入。该村发展惠农小额信贷,通过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为百姓“借”本钱,目前已对61户贫困农户实施授信,9户贫困户共得到33万元信贷支持。实施鼓励入社制度,引导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四社贫困户马明生,因病不能外出务工,一年来,他利用1万元扶贫周转资金和3万元惠农小额信贷,办起了“百花齐放”家庭养殖场,饲养生态土鸡250只、肉牛8头、生猪4头、南江黄羊2只,预计年收入超过5万元。
对策建议及几点启示
调研中,福字寺村支部书记蒋治金信心满满地说:“我们今年的任务是要预脱贫,眼下来看,提前脱贫没有问题。”目前,该村脱贫任务已基本完成,脱贫工作得到省人大、市政府充分肯定,其脱贫经验为全县精准脱贫工作给予了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坚持“大”“小”产业一并发展,既要重视专合组织,又要鼓励家庭种养。福字寺村“两委”结合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深入村社院户了解民情民意,结合群众意愿,制定科学的脱贫规划,确立产业发展思路,成立专合组织,并成功引导贫困户树立市场观念,“适市求市”规模发展核桃种植业、巴山土鸡养殖业,形成集约化生产,促成大产业大发展。同时,根据农户实际,坚持一户一策,一户一项目,以家庭为单位发展南江黄羊、肉牛、肉兔、能繁母猪养殖和金银花、沙参等中药材种植等小产业,实现分户规划与产业扶贫规划相统一,“大”“小”产业相结合,推动全村产业发展,提高贫困户收入。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内”“外”人才一起重用,既要注重外力帮扶,又要发展本土能人。福字寺村借用返乡创业政策,在就业局的创业指导和交通局的对口扶贫帮扶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帮助63户贫困户走出“无事可做”的困局。通过思想教育,促进贫困户转变发展观念,增强“造血”功能,培养本地致富能人。贫困户马明世早前外出打工因误入传销被骗光了所有积蓄,经县就业局和交通局的帮扶,如今种植核桃树110株,养殖生猪8头、黄羊18头(产仔10只),年内收入可达2万元。马明世还在农技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村里人排除养殖“故障”,成为了村里有名的“土专家”。
启示之三:必须坚持“长”“短”帮扶一同发力,既要重视扶贫速度,又要确保稳定增收。一年来,福字寺村通过修路、兴水、送电、联网等措施,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发展特色优质产业,实现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蜕变,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对贫困户扶得起,扶起后稳得住。对易返贫的农户定期回访,随时掌握产业变化、收入增减及家中困难等情况;与农业局合作,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确保贫困户能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并给予定期指导;公布镇农业服务中心电话,免费提供技术咨询,切实做到了“扶上马,送一程”。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既要在长期帮扶上做文章,坚持集中规划和开发,整合资金和项目,又要做到长短结合,建立一套投入、激励、监督、考核机制,强化制度约束,确保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效益,最短时间脱贫奔康。
(作者系正直镇党委书记)
新闻推荐
□何菊许萃林仲铭巴中市南江县,地处川东北,不仅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更是巴中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地灾隐患严重,“靠天吃饭”现象突出,攻坚任务异常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