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春倌“说春” 大巴山里的说唱艺术

四川日报 2016-02-29 08:28 大字

“说春”是一种节令性的民间说唱艺术,流传于川东北米仓山地区、巴中阴灵山一带以及南江县朱公、黑滩两乡镇,目前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学家考证,“说春”最早起源于商代迎四方神的习俗,“说春人”被称为春倌。随后“说春”逐渐演变成一种春倌在民居堂屋大门口进行的节令说唱活动,一般在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次年春分左右结束。

《进屋说》《拜新年开财门》《送财》是说春必备的三个曲目。“一进门来观四方,主家修座好华堂……”巴中市70岁的“说春”非遗传承人谭永立介绍,春倌通常先会对主人家的房屋进行描绘。

“说春”规矩不少,进院坝、进中堂,每到一处有不同的唱段,“见啥说啥,见什么人唱什么歌。”若房主为耕种庄稼的农民就说《二十四节气春》;如果房主行医就说《医生春》;进铁匠的家就说《大炉春》;见老太婆纺线,见人织布就说《纺线春》《织布春》。七十二行,行行有歌。

说完吉祥话,他会给主人送上春帖(皇历)。主人会赠与礼钱,礼钱没有定数,没钱舀两碗谷子、玉米都可以。结束时,春倌为表示感谢会说《道谢春》。

“说春”时,春倌带着春牛(小木雕)、历帖(历书)、二九(装粮食的褡裢口袋)等走乡串户,为农民报送耕种季节。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有的春倌还因时因地,结合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见到什么就说唱什么,俗称“见人说”。

“说春”采用的是五声音乐曲调,唱腔固定,反复进行。“说春”歌谣完全来自民间口头文学的顺口溜,包含的内容有民间习俗、生产劳动、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不少内容还包含了诸多文化的交流,以及一些生产劳动习俗的由来,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标本艺术。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整理

新闻推荐

“五彩巴中”加快绿色价值再造

咬定绿水青山,做后发赶超大文章——□本报记者庞峰伟高启龙8月9日晚,巴中市平昌县南天门森林公园,一场夜雨不期而至。成都一家旅行社的经理龚思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多张巴山夜雨美图,“巴中的绿水青山...

南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