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帮扶帮到点子上 村民开会不用再动员

四川日报 2014-04-08 13:29 大字

□郭毅 本报记者 庞峰伟 尹勇

3月27日,南江县赤溪乡空山村举行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会。5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里,坐满了村民,窗外还有不少人站着向里探望,大家都专注地听南江县畜牧局高级畜牧师何碧讲养鸡技术。原定中午12点结束的培训会开到了下午1点,饿着肚子的村民却感觉还没听够。“以前,村里开会要动员,因为大家不愿意参加。这次的畜牧技能培训会,一个通知就来了近100人。”空山村村支书文代全有些惊讶。

为啥村民开会热情高涨?这个转变要从巴中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空山村的帮扶说起。

去年4月,空山村被确定为巴中中院的帮扶村。起初,巴中中院送钱送物送温暖:科级以上干部与30多户贫困户结对子,每月到贫困户家中住两晚,了解需求,并自掏腰包给予结对户300元帮扶资金。

几个月后,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困难群众向帮扶干警提出修缮家中危房、协助在城里找工作。“村民的要求并不过分,但我只是一名普通干警,真的很难帮上忙。”巴中中院法警支队副支队长陈实感到十分无力。

更意想不到的是,帮扶还引起村民之间的矛盾。有几户村民找到村支书“理论”,对自己没有被纳入帮扶对象、每月拿不到300元帮扶款而感觉不公,甚至找到法院干警说这种帮扶是“嫌贫爱富”。

村民的反映引起巴中中院的反思。困难群众需要的是每月300元帮扶款吗?服务群众只需要送钱送物就可以吗?村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场深入调研随之展开。通过一个月与村民面对面交心谈心,巴中中院发现,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让贫困群众找到致富门路,危房整修、因病致贫等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简单的送钱送物是‘形式主义\’,并不能斩断穷根。如果为困难群众创造尽可能多的增收渠道,需要帮扶的家庭才会越来越少。”巴中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刚说。

去年下半年,巴中中院迅速调整帮扶思路。结合空山村养殖土鸡传统,协调市县畜牧部门制定土鸡养殖规划,并鼓励村民建立合作社;定期邀请畜牧专家授课,在集体养殖同时,鼓励家家户户开展林下养殖;将帮扶重点转向村教育、卫生事业,为该村送去价值近万元的图书、体育器材。

目前,空山村计划投资1200万的生态蛋鸡养殖场已完成建设,其中村民自愿入股200多万元。养殖场今年6月份投产后,空山村将日产鸡蛋10万枚。文代全说:“村民的人均年纯收入将从6000多元增加到1万多元,致富有望。”

新闻推荐

确权颁证注入生机“沉睡财富”释放活力

6月5日,芒种时节,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三皇村村民王述伍起了个大早。这天,他要和几个“产业工人”到村里的猕猴桃产业园修剪果枝。望着园子里第一次挂果的猕猴桃,王述伍感慨,这在几年前是难以想象的。...

南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