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话与山歌里的诗经遗风

华西都市报 2021-03-06 03:19 大字

龙泉驿洛带客家人举行清明祭祖活动。据央广网

□雍也

第一次听到客家话是笔者刚到成都市龙泉驿区万兴中学参加工作的时候。这一天我们新来的四位老师和大姐曾老师一起到将军顶上散步,听到曾老师和一位乡亲的交流——

乡亲:太甲豪!尼左么格?

曾老师:老胎豪!艾拎轴轴。尼洗来子?

乡亲:艾洗搓叉子。

我们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完全不知所云。请曾大姐翻译后才知道,这是当地客家人所说的客家话。其意为:

乡亲:大姐好!你们去做什么?

曾老师:老弟好!我们转转。你去哪里呢?

老乡:我去乘车。

后来了解到,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有大量福建广东江西等地客家人辗转迁徙来到此地。这些客家人的后裔在一些山区等位置偏远、交通不便、族群集中的区域,信守和坚持“宁丢祖宗田,不丢祖宗言”而形成了“客家方言岛”。

后来,笔者长期在这一带工作,爱人也是一位客家妹子。耳濡目染有了发现:客家话与古汉语甚至诗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客家话读诗经竟然很押韵

笔者注意到,客家话的一些词汇很古奥典雅。如说“穿衣”为“著衫”,“睡觉”为“睡目”,“洗脸”为“洗面”,一日三餐为“食朝”“食昼”“食夜”,“割”为“刈”,“女婿”为“婿郎”等等。此外,在语音上多与唐宋时代的古音接近。如将“食”读为“是”,将“夜”读为“雅”,“妈”读为“咪”,将“不”读为“嗯”,将“请”读为“强”等等。此外,在表达上也有古汉语痕迹,如把“多吃点”说成“食多滴子”等等。

一次,我在翻阅《诗经》时,在摇头晃脑的吟咏中,发现原本不押韵的一些诗歌,如果用客家话读竟然很押韵。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如将“车”读为客家话的“叉”则非常押韵。又如:“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将仲子》)。“陟彼北山,言采其桤。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北山》)。将“母”读为客家话“咪”则很押韵。又如“维熊维罴,维虺为蛇”,将“蛇”读为“尼”则押韵等等。这一发现让我很兴奋。

客家山歌是《褰裳》的姊妹篇

此外令人惊奇的是,客家山歌中的许多修辞手法与诗经中的赋比兴惊人的一致,甚至个别诗歌在内容上都相似度甚高。

生于洛带镇岐山村的当代学者、客家人肖平先生在其著作《客家人》中,有一篇《客家山歌与诗经之渊源》,认为“客家山歌在内容上承袭了以诗经为首的中国传统诗词歌赋乃至俗文学的特点”,并引用如下一首以证之:

风吹凉帽叶叶转,眼线打来牡丹花。

妹子生得凤凰身,眼角尖尖会刈人。

妹子生得好人才,哪边风水管下来。

眼拐打来镰刀样,刈人心肝无血来。

妹在那排哥这排,妹砍芒杆哥砍柴。

芒杆丢来还过得,目箭丢来刈死涯。(“涯”读为爱,意为我)

诗经《褰裳》描写女子在溱洧河畔与情人相约而不得见的怨念: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笔者在龙泉驿区客家人现在还在传唱的一首《客家情歌对唱》中,甚至找到了《褰裳》的姊妹篇:

阿妹啊,过来!要我唱歌你就游过河!你会游水就游过来!不见妹面,心就慌慌,你会游水就游过来!

阿哥啊,过来!要我唱山歌你就游过来!你会游水就游过来!不见哥面,心就慌慌,你会游水就游过来!

这首歌与《褰裳》异曲同工:都是情歌,都是当面呼告(这在诗经中不多见,在后代民歌中多见),都鼓励对方渡河来相会,所不同者,《褰裳》之女子更为大胆泼辣直白了当,并似乎掌握着恋爱主动权,而《客家情歌对唱》中的男女似乎更心心相印、情深意笃,也更温柔敦厚。

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为什么有这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呢?我想这与历史上汉族的大迁徙有关。据研究,自唐末黄巢起义中原大动荡开始,到西晋五胡乱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汉族有多次大迁徙。一代又一代中原人像风暴卷起的尘土被裹胁向远方,最后深入到五岭以南的崇山峻岭中,然后在这一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由于相对聚集且隔绝封闭,成为将中原文化习俗乃至语言保留得相对完整的族群。在客家人后来的“湖广填四川”中,他们还有意保留了说客家话的习惯,虽与四川话有交融变异,然总体面貌特征犹存。故客家语言有古汉语活化石之称。关于这一点,洛带广东会馆有一副著名画家、龙泉客家人邱笑秋先生题写的对联即有所揭示。对联写道:

叭叶子烟品西蜀土味,讲客家话温中原古音。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近代的客家学者罗香林对其有过广泛的收录和深入的研究,并著有《粤东之风》,论述了客家歌谣的形质,客家歌谣的价值,客家歌谣与客家诗人,客家歌谣的整理等,收录有500首民歌,广受学界推崇。

在我看来,客家山歌有三个特征:内容生活化。它直接把客家人的衣食住行、所见所闻、喜怒哀乐作为表现内容,这当然也是所有山歌的共同特征,与诗经国风中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现实主义传统高度一致;表达古典化。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客家山歌中随处可见,比较古雅的语汇和表达随处可见,甚至表达爱情都与诗经的情深意切相似,也看得到唐诗宋词包括竹枝词的余韵。与诗经表达爱情的总体内敛含蓄相比,更敞亮直接,体现出未经文人雅士删削的民间特征,这是客家山歌最突出的特征;选材情趣化。善于发掘选择生活中的喜剧性元素,有随兴而歌即兴而咏色彩,体现劳动人民的幽默乐观精神,也与诗经中的幽默精神一脉相承。试看以下客家山歌:

新绣荷包两面红,一面狮子一面龙。

狮子上山龙下海,唔知几时正相逢。

——《新绣荷包两面红》

满山翠竹舞婆裟,砍条竹子编成箩。

人问编箩装么格?

涯编竹箩装山歌。

——《涯编竹箩装山歌》

月光无火样咁光,

井里无风样咁凉,

十八妹子路上过,

身上无花样咁香。

——《月光无火样咁光》

你爱交情讲过来,

爱学山伯祝英台。

紧水滩头就莫过,

总要撑船妹爱来。

——《过山溜》

山前山后雨朦胧,

阻隔行人路不通。

不知楼上红粉艾,

岂知窗下有书翁。

三春杨柳枝枝秀,

二八桃花朵朵红,

今晚若求端的事,

除非梦里来相逢。

——《山前山后雨朦胧》

罗岗行下八角亭,

目睡滴搭没精神。

千人万人涯唔缅,

单缅涯哥一个人。

——《罗岗行下八角亭》

爱唱山歌你就来,

一边搭有山歌台,

今晚山歌同你唱,

唱你唔赢唔下台。

——《爱唱山歌你就来》

这些山歌不仅富有生活气息、浓郁情感,也富有文学色彩,可以说是有俗有雅、有风有雅,与诗经等一脉相承。这些歌谣,来自乡间山野,来自泥土草根,表达爱恋情深意厚,表达生活趣幽默旷达,表达人生识圆融机智。《山前山后雨朦胧》一诗,无论其意境,用语,包括对偶句的使用,都显得雅致精当。而《新绣荷包两面红》,更是被著名学者蒋勋先生在《蒋勋说唐诗》中浓墨重彩提及,并明确指出该歌谣有唐诗明艳之风。我认为其中“荷包”与“罗裙”之细微差别是山歌传唱中的改造变异所致,或许“罗裙”还更早,因其更古雅。

客家山歌古雅特征缘何保留

客家山歌保有诗经等古雅的特征,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一是地域相对隔绝。为躲避战乱追求安稳,多选择崇山峻岭等荒僻之地居住,故有客家人住山不住坝之说。这让客家人从中原带过去的历史特征、族群特征、文化特征得以保存。

二是文化基因强大。笔者在学习研究客家文化后,将客家人精神总结为尊祖敬宗、勤耕苦读。而中华传统文化本身就有非常强的尊祖敬宗、崇文重教传统,这也是客家人的文化基因。这在客家人广为流传的一副对联中可见端倪: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三是族群凝聚力强。由于当年南迁许多都是举家、举村、举族南迁,本身就有血缘亲缘人缘地缘纽带,共同逃难迁徙至天地两茫茫的异地他乡,惺惺相惜相互帮衬之情又进一层,这无疑强化了这些中原人后裔的族群凝聚力。

客家话与诗经的这种若隐若现的关联是否也说明了传统文化的教化是深入人心的?我想答案应是肯定的。

新闻推荐

【牛年说牛】探寻宝鸡出土的“牛”文物背后的故事

喜迎牛年记者前往各个历史博物院探寻了与“牛”元素有关的周原文物这些文物的出土时间和地点不一但都呈现出一个个生动有...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