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长安

西安日报 2018-10-31 05:31 大字

□王炜

杜甫和唐彦谦,都经历了长安的求仕生涯,都有着“败北”长安的人生经历,都有着辛酸的长安往事。憾无庙堂诵短歌,幸有文墨抒胸臆,两位诗人都有名篇传世。今天,我们通过这些诗作,仍然能够透视他们,透视他们两个人的不同而又相同的“长安”。

长安城南,深秋傍晚,凄雨沥沥,柳枝瘦黄,莎草掩径,寒鸦低飞,樊川就这样氤氲在烟雨中。缓缓的,一条小溪,流向远方,头也不回,似乎要逃出这幅萧索的秋景图。彼时,杜曲溪头,孤零零地站着一位老人,愁眉紧蹙,满目凄楚。彼刻,望着这烟雨凄迷的秋日晚景,望着这位迟暮老人,任谁都会心生悲愁。老人是唐代诗人唐彦谦。他孤独地站在萧索里,站在杜曲长溪源头,放眼抒怀:

柳短莎长溪水流,雨微烟暝立溪头。

寒鸦闪闪前山去,杜曲黄昏独自愁。

——《长溪秋望》

相同的地点——杜曲,不由使人想起长安杜公祠的一副楹联:“少陵野老吞声哭,杜曲幸有桑麻田。”上联出自杜甫诗作《哀江头》首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是写安史之乱后,长安沦陷,山河破碎,往日美不胜收的曲江,在生机勃发的春日,却一派冷寂凄清,诗人想到自己仕途坎坷,人生悲苦艰辛,不由得无声痛哭。想象那一刻,他单薄的身躯,已是心力交瘁,悲自心生,痛从心来,却又不能敞开胸怀放声而哭,只是抽抽搭搭,忍声哭泣,那种悲戚的场面,怎不令人落泪动容。下联写的是杜甫曾受朋友资助,于杜曲买过几亩薄田,煎熬度日。

两位老人,姑且都称老人吧,一来《长溪秋望》何年所做、唐彦谦生卒年都不可考,据诗歌内容判断,唐彦谦已是迟暮之年;二来古人寿命不长,普遍五六十岁,四十多岁的杜甫,也定然一副愁苦老人的模样了。两位诗人,一位生活在中唐,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一位生活在晚唐,大唐正走向没落的边缘;一个写曲江春日的冷寂萧条,一个写萧瑟秋日的黄昏雨景。两首诗都表现出纡曲忧思、愁绪满怀、压抑沉痛的感受。

两位诗人,不同时代的愁思愁绪,无形中交织于一处,让人悲伤。细细一想,诗人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一是两人家世出身都不错。

杜甫身出名门,京兆杜氏,根红苗正,世代“奉儒守官”。远祖杜周官拜汉御史中丞,亲近皇权,世居长安城南,时传“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足见显赫。祖父杜审言为唐高宗咸亨进士,官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再不济,最高官职也做到县令。冥冥中似乎已经注定,其家族一步步走向了没落,在杜甫这儿要做个悲苦的终结。

唐彦谦的生平,史料记述较少,多为后人通过诗作梳理而得,且存疑不少。《旧唐书》记载:唐彦谦为唐初名臣礼部尚书唐俭裔孙。唐俭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过从甚密,在朝野内外声望很大。唐彦谦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家族自是光耀显赫,其祖上位极人臣者众多。他晚年被贬兴元,镇守兴元的杨守亮慕其才华,亲为迎接,并握着他的手说:“闻尚书名久矣!”赞的就是他祖上唐俭尚书。至晚唐时,唐氏家道已经破落。从唐彦谦的一些诗作“麻衣穿穴”“异时穷巷客”等,可以看出其早年生活的清贫。

二是两人科举应试都屡屡不第。

杜甫青壮年时期,至少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次二十四岁,在东都洛阳考进士落第,第二次于西京长安应诏制考,当时三十六岁。考毕,他满心欢喜,以为百分之百能考中,谁料想却遭宰相李林甫黑嘴,一句“野无遗贤”,诓了玄宗皇帝,“诛”尽天下学子。“口蜜腹剑”的李相李大人,功力非同一般,人家隔山打牛,他隔着李唐江山用嘴灭人,杜甫与众多才子,自此就被“灭”了。

关于唐彦谦是否进士及第,至今也无定论。《唐诗品汇》《唐才子传》有其举进士及第的记述。《旧唐书》《新唐书》《唐书纪事》却未有记载。后来学界多认为唐彦谦未能进士及第。和杜甫一样,都是“终身”落榜考生,唐彦谦也在“科举”路上艰难跋涉数十年,终未取得功名。他留诗为证:

麻衣穿穴两京尘,十见东堂绿桂春。

今日竞飞杨叶箭,魏舒休作画筹人。

——《试夜题省廊桂》

杜、唐二人,于长安,于唐庭,出身家世都好,却是生不逢时,才运不济。读书人,一心想求个功名,以科举入仕,报效国家,但他们的理想,都如肥皂泡一样,一次又一次幻灭了。

而立之年,父亲去世,一家人生活困窘,生活重担压在杜甫肩上,可怜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一介书生,怎能扛起生活的负累。他曾寄希望于大考,希望通过举士步入政坛,生活好有个着落。经过两次落榜打击,他对此大为失望,生活愈发困顿。

千年明月依旧照耀着长安,清明的盛唐却走向了黑暗的角落。这个时期的杜甫,仍到处托关系,找门路,求仕途,“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以贫贱之身出入豪门,常受冷落。先向王公献诗无果,转向皇帝献赋。一作《雕赋》献玄宗,审稿未见回音,二作《三大礼赋》亲献玄宗,才被赏识,授河西尉,这是个要鞭笞黎民的官,他坚辞不受,后经人相助,讨得甲胄参军一职,做了个看守兵器库的小官。

总算能喘口气了,不料安史之乱后,玄宗逃亡,京都失陷,杜甫也流离失所。太子灵武即位,杜甫冒生命危险,只身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回长安。后来,他又历经艰难,赴凤翔再投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忠君之举感动肃宗,“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虽说官职小,杜公却很知足,总算可以伴君左右,结束困苦的日子了,随后却无厘头地卷入房琯案,因直谏触怒圣颜,被贬华州……

唐彦谦应试,也是一再落第。一个时期干什么去了史料也鲜有记载,只知道他隐居了,以著述度日。大胆猜测,长安城的街巷是再也看不到他半点影踪了,也难怪史料没有他更多的记载了。仔细想想,他倒没有像杜甫那样“亲近”皇权,献诗献赋,朝朝暮暮穿行于长安城的朱门府邸,上上下下寻找门路……

文人最理想的人生,莫过于少年诗赋、中年治学、老年修志了,然而,晚年的唐彦谦不“安分”了,据说,在黄巢起义攻陷两都之时,他一家避地汉南,隐居于襄州襄阳县内鹿门山,仍以著述度日。乱世祸端不断,隐者的生活并非他所想要的,修齐治平安天下的思想,令一个饱学之士备受煎熬,他入世报国的拳拳之心再次激动起来,他终于出山了,托身强藩幕府——这也是唐末大多数文人志士无奈的普遍的出路。

三是两人都做过幕僚。

长安岁月,杜甫一边奔波于“官道”,一边迂回于“宫闱”。后来辗转成都,三年多的成都生活,做的是严武幕府,于是也就有了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那是杜甫西南颠沛流离之所踪。此间,是他对唐廷彻底绝望之后,洒泪罢手西去后的一个落脚点,这三年多也是他人生最为黯淡的低谷时期。日日哀托国家社稷,夜夜寄思黎民苍生,此间,他仍对生活了十几年的京都长安,还有在长安求仕求生的点滴往事难以释怀。

唐彦谦隐居鹿门山一年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倾慕唐才华,聘任其为河中从事。此后,唐便开始了他十余年的幕僚生涯。其间,曾戎马征战至岐山一代,他已不再年轻,真可谓“烈士暮年”。后王重荣被部下所害,唐彦谦被贬汉中,最终客死他乡。

新闻推荐

岐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富有成效

本报讯(记者刘居星通讯员赵智宝)近年来,岐山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把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作为提升工作水平的有力抓手,开展一系列形式...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