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益店镇南官庄村赵焕生:卖豆花摘了穷帽子
赵焕生是个精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当地和外省人开办石灰窑、种辣椒,成为当时全村人羡慕的万元户,他家也在全村第一个盖起了二层楼房。前几年,他从银行贷款 10万元,帮助儿子开办公司。本想帮儿子一把,没想到儿子做生意被骗,一下子亏进去了十几万元。 2009年,妻子范会侠因突发脑溢血落下后遗症,为给妻子治病,他又从街坊邻居处借了 6万元。好端端的一个家庭,一下子掉进了穷坑里。
怎么办?天无绝人之路。赵焕生这位倔强的汉子,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勇敢地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穷家。他给人家打工、当雇工,给农村缺劳力的人家干农活。尽管没黑没明,拼命地挣钱,但孙子读书要钱,给老伴治病要钱,这个大窟窿还是难以填满。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也没人给他指点。自己想着干挣大钱的事,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他在煎熬中度日,总想啥时才能渡过难关?啥时能摆脱困境?
2015年初,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镇村帮扶干部隔三差五登门,与他商量能不能搞点小生意。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焕生到县城给老伴买药时,一名残疾人摆摊挣钱的场景,一下子激发了他的勇气。“残疾人都能凭双手自己养活自己,咱是个健全人,没有理由不好好干点事。”赵焕生说。
主意已定,他到处考察。在县城待了两天,把县城几个小吃市场转了个遍,最后决定加工豆花。回家后,他筹集了 6000元,买了三轮车、豆浆机、保温桶等,开始了加工豆花的生意。
2015年 2月 28日,年过六旬的赵焕生第一次开动豆浆机,用学到的技术在煮熟的豆浆中加入凝固剂,结果豆花不凝固,三次试验失败。他没有灰心,而是请人指导,五天后,第四次加工的豆花终于成功了。当天下午,他骑上三轮车在村里叫卖,仅仅 4个小时,一缸豆花就卖完了。数着一百多元的纯收入,赵焕生高兴极了。从此,他天天加工豆花卖,有时一天早晚要加工两次。
质量好、分量足、吃着香,“老赵豆花”打出了品牌。慢慢地,他不再限于本村,而是将销售的范围延伸到相邻的村和镇。
去年,得知赵焕生的三轮车、豆浆机老化不能用了,市政府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王东帮他一次争取了 4530元的补助资金,县工会也拿出 2万元,给包括赵焕生在内的 17户贫困户补助产业发展资金,他重新购买了设备。“去年底一算账,光卖豆花一年纯收入 3万元。年底,我把给儿子当时的贷款、邻里借款全部还清了。当最后一笔借款交到人家手里,我顿时感到人轻松了很多。”赵焕生说,“我家已退出了贫困户,我很高兴。过去,我家在村上人人羡慕,当了贫困户,感觉低人一等,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我更轻松了。看到领导这么关心我,我更要好好干。”
本报记者孟民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主动担当作为——岐山县以创新思维谋求执纪审查工作新跨越综述
本报记者王怀宇问题出在哪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近年来,岐山县在执纪审查工作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创新、敢于付诸实践,先后推出了“联组督查、三级复核、互助审理、正向激励”等创新举措...
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岐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