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旧奖状的背后 ——岐山五位村民 保护国宝的故事
“保护文物有功,童玉乾等5人1953年从土壕中挖出铜鼎一座,据初步鉴定系周代器物,是研究祖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于当年八月献给政府,这种爱护祖国文物的实际行动是值得表扬的。”落款为岐山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这是58年前当地政府奖励给5名挖宝护宝村民的奖状,奖状几乎残缺不全。挖宝护宝村民后代及79岁的童怀义老人讲述了当年的情景。
近日,在知情人童锐、于安君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岐山县青化镇童峪村。童锐的父亲童玉乾是当年挖出青铜宝鼎的村民之一。“5人已有4人去世,现在就剩下已经79岁的童怀义啦。” 被誉为第一个挖出宝鼎的村民童玉乾的儿子童正生告诉记者。童怀义老人的老伴提醒记者说,老人的耳朵有些背,说话得大声喊,说完就急急忙忙翻箱子寻找1958年县上发的奖状。“这个奖状我们整整保存了五十多年了,尽管就一张纸但也是荣誉,是对我们爱宝护宝的鼓励!”童怀义说。
“1953年冬天,农村开始实行互助合作化,当时我们叫青化乡童家村生产队,那年我才16岁,和童兆乾、童玉乾、童铨、童生明5个人是一个劳动互助组。11月初,我们5个人在村子东南边土壕里四五米高的土崖下给生产队挖土,童兆乾、童生明、童玉乾3个人负责在崖边挖土装车,我跟着车把式童铨赶车卸土。他们3个挖着挖着,突然童兆乾的镢头被什么东西弹了回来,而且手也被震得发麻。肯定是碰到了硬东西。童兆乾用镢头尖轻轻地刨,刨了不一会儿,看到土里面有一个方形的铜东西(鼎耳)露出来,顺那东西的边沿再往下挖就慢慢出来一个铁锅一样的轮廓,里边填满了土。当下5个人就惊住了,感到非常害怕,而此时天也快黑了,见不远处还有人劳动,就不敢声张赶紧用土又进行了掩埋,约定等天黑人少后再挖。”童怀义说。
吃完晚饭,5个人又来到土崖边借着月光开始挖土。“把旁边的土取完了那个圆东西就滚落下来,我看见有两个耳、圆肚子、三条腿还有铜锈的大家伙暴露在地上。”童怀义说。虽然叫不上名字,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古代的宝物。等掏出圆东西里面的黄土,出现在童怀义他们眼前的是一个高约一米,抬起来有二百斤左右的铜家伙。“当时不知道怎么处理也不敢声张,就决定先悄悄抬回去放在童铨家厦房用椽搭成的简易楼上,半年后又抬到童兆乾家,放在土炕与山墙之间,并用土坯和泥后封存起来。”童怀义说。
1958年8月,全国到处都在搞炼钢炼铁运动,他们担心铜鼎被发现后用来炼钢。恰巧,文物普查工作也在农村逐步开展。县文化馆干部经常来童家生产队,给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政策。听了文化干部的宣讲,他们认识到挖出的东西是文物,就商量着交献给国家。于是先报告给生产队,生产队再上报到县里,当天县文化馆馆长庞怀靖走了30多里地赶到童家生产队。看到青铜鼎后,庞怀靖向童怀义等人说:“这是周代的青铜鼎,属于国家所有,上交给国家一定会对村民表彰奖励的。”
“交铜鼎时生产队长派童怀义等人套着两头牛赶着一辆大轱辘车,翻过3个沟6道坡才把铜鼎送到了岐山县文化馆,岐山县人民委员会给5个人每一人发了一条毛巾、一个喝水的搪瓷缸,并颁发了‘保护文物有功\’奖状一张。”童锐说。 记者张红中
新闻推荐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7日上午在北京闭幕。会议选举农民工巨晓林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是中国首位普通农民工当选全总副主席。“作为一个农民工当选,这是党...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