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4000年前的“两室一厅”50m2带装修有“暖气”岐山周公庙遗址已出土西周甲骨一万多片,可辨识的近2600字,是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多

华商报 2011-12-12 18:50 大字

来自北京大学的考古学生为大家介绍古代的“两室一厅”(图中标识为编者添加)本报记者王警摄

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是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2003年末,周公庙发现甲骨文,震惊国内外。

周公庙遗址,因出土众多甲骨文而被称为“西周殷墟”,迄今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

在今年的考古发掘中,再次发现一片刻有6个字的甲骨,令专家们兴奋的是,该甲骨却出现两人占卜的情况,这在西周甲骨文的发现中还属首次,对研究当时的占卜制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发现西周甲骨文最多之地

岐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周公庙遗址位于岐山县凤凰山南麓,面积达10平方公里,是一处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大型商周时代遗址。2003年12月的一天,北京大学教授徐天进在周公庙无意间一脚“踢”出了“一片甲骨文”,从此这一被称为世纪大发现的消息震惊国内外。2004年至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便驻扎在这里挖掘,随着考古的进行,刻有“周公”、“文王”、“王季”、“王”、“新邑”等西周时期人名、地名的周代甲骨文陆续被发现,该地随即被称为“西周殷墟”。

10日,记者跟随省考古研究院组织的“三秦考古采风团”再次探秘这“西周之地”。长期在此考古发掘的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告诉记者,目前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比较多,可以辨识的已经有十几万字。而西周的甲骨文,在周公庙遗址以外发现的文字可辨识的总共不足1100字,而迄今为止周公庙遗址共出土西周甲骨10000多片,其中可辨识的文字近2600个,是中国其他地区出土西周甲骨文字总和的两倍多,这使周公庙遗址成为出土西周甲骨文最多的地方。

许多甲骨周公本人使用过

而最为特殊的是,这其中有许多甲骨是周公旦本人使用过的,有一坑甲骨发现的将近500字,都是周公旦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的产物,比如东征平叛调动军队时的甲骨,比如营建洛邑占卜用的甲骨,丰富完善了西周甲骨学,使西周甲骨学有质的飞跃。

另据介绍,在周公庙遗址,目前已经发现多座大墓,其中不少大墓拥有三条、四条墓道,这也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大墓。在西周时期,墓道多少是身份的象征,诸侯们的墓道一般只有两条,而四条墓道证明了墓主的身份比诸侯高,所谓四条墓道就是在墓葬四周有四条通往墓葬的道路。

6字甲骨文再现难解之谜

在今年,考古人员新发现一片甲骨,上面刻有6个文字。记者发现,这是一片牛的肩胛骨,长约15厘米,宽约10厘米,表面较为光滑,并被磨成骨铲的样子,上面的6个字分成了两行,一行为“夆(音peng)贞”、另一行为“终贞既吉”。

雷兴山解释说,其中“夆、终”两个字为人名,“贞”意思是占卜,“既吉”意思为吉祥、好。也就是说,夆、终两个人为了某事在占卜,占卜的结果吉祥。然而,就是这一片刻有6个字的甲骨,却又给考古专家增添了诸多谜团。

谜团一:考古专家介绍,以前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上面均出现一个人为某事占卜,而两个人占卜出现在同一片甲骨上,这在西周的甲骨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他们是谁,和周公有没有关系,也成了谜。这些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占卜制度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谜团二:与以往占卜的甲骨不同的是,该甲骨上并没有出现占卜时的钻孔,说明该甲骨没有占卜过的痕迹,因此,该甲骨不能称为“卜骨”,然而上面的文字确实是占卜文字,令人疑惑。因此,有专家怀疑它属于一种习刻,也就是练习占卜的一片习作。

谜团三:令考古专家疑惑的是,该甲骨被制作成了骨铲,在以往虽然也发现过甲骨骨铲,然而像这种写有占卜文字的甲骨被改成骨铲却是第一次出现。 本报记者周艳涛

50平方米两室一厅精装修有“暖气”

4000年前小户型被发现

你知道4000多年前的先民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今年下半年,考古人员在周公庙遗址范围内,新发现一处龙山时期的“两室一厅”,令人吃惊的是,他们的房屋遗址设计装饰和今天颇为相似。

12月10日,记者跟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大三学生孙雪静,一起去先民家庭的“两室一厅”做客。孙雪静说,今年9月份,他们跟随老师在该遗址进行考古清理,在考古现场,他们每人分了5.5平方米的清理范围,该“两室一厅”就是她和同学们一起清理发掘的。根据文化层及出土器物等,考古专家推断该遗址为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000多年了。

“客厅”:做饭用“小火锅”

该“两室一厅”约有50平方米,处于地面以下。在院落的西南发现有一段50厘米长的台阶,相当于“入户门”。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大庭院,地面光洁坚硬,分布着柱洞,不难想象庭院里原来搭建有草棚。据推测,这是先民们为了防止雨水落入屋内搭建的。在院落的东北角有一个窑洞,是“主卧”,东南角的窑洞则是“次卧”。

在“客厅”里还有一个直径约1米、深约3米的地窖,用于贮存食物、生活用品等。“我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些碎陶片,拼凑起来是个陶罐,储存生活用品的。”孙雪静说,在“客厅”内,他们还发现了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火灶,直径只有二三十厘米,如同今天的一个“小火锅”。“小火灶有明显的烧过火的痕迹,当时的先民将容器架在火灶上,可以做饭。在客厅里,还有另外两处取火的遗迹。”

“次卧”:壁炉可取暖做饭

“次卧”里带有壁炉,在壁炉前还留着火种洞,用于取暖做饭。表明古人在漫漫长夜里,善于用火,为自己及家人营造一片温馨的天地……面对先民们如此讲究的居室,如同穿越了时光隧道,一下子回到了4000年前,记者则成了这位先民家里的不速之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认为,此遗址的出土,对于研究探讨当时社会及家庭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本报记者周艳涛

"主卧":地面上涂抹有白灰

孙雪静说,由于卧室被后期人类活动破坏,他们推测“主卧”有十来个平方米。卧室经过了精心装修——地面上涂抹有白灰,用于防潮;墙壁上也被主人刮磨得光滑平整;而在卧室的一侧还有火塘,主要用来取暖,如同今天的暖气。“主卧”与“客厅”之间有一道门,门口明显垫高,如同今天的过门砖,防止雨水渗入。 

新闻推荐

13岁男孩和3同学翻墙出学校推走路边自行车 开走一辆皮卡车 开出30多公里 险些冲进引渭渠

翻过3米高的学校围墙,推走了路边一辆未锁的自行车,又开走一辆启动着的皮卡车,跑出30多公里。当得知这一切都是13岁的初一学生干出来的时候,民警都惊呆了。而更为惊险的是,13岁的“驾驶员”开...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