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志愿扶贫的疗心师 记千阳县扶贫志愿者赵笛

宝鸡日报 2018-01-17 16:43 大字

本报记者周淑丽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扶贫工作的主力军是各级各部门的扶贫干部。但对于脱贫攻坚这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生大事而言,其中也有不少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 90后赵笛就是千阳县扶贫队伍里的一名志愿者。在做好分内工作的同时,她还用所学的心理学专业知识,鼓励贫困户积极面对生活,帮助扶贫干部缓解心理压力。她的付出,像一股清爽的风,让每个人心里温暖舒服。她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志愿扶贫路上的“疗心师”。

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2016年 7月,刚大学毕业的赵笛被一份国家西部志愿者计划的招聘启事吸引了,因为当时她看到很多新闻报道中在说***的事情,她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做的。后来总有朋友和同学问赵笛,为什么选择去一个条件艰苦的山区扶贫,她总是回答:“年轻的时候,总要做一件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事情。”“贫困户不是有些人说的穷懒汉,他们有的真的很需要帮助,他们渴望有人关心。”赵笛说。按照对志愿者工作的统一安排,赵笛和其他志愿者一样,只需要坐在办公室打打电话、整理一下资料就行了。可赵笛却经常主动跟着扶贫干部下乡入户,几乎走遍了千阳县所有的贫困村。目睹了贫困群众生活的困苦、了解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赵笛说她过去做志愿者,帮助的对象都是孩子,现在做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大多是贫困户。虽然她觉得自己的力量十分微薄,但是每次到贫困户家里,她都会告诉自己:用心去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这种方式也收到了不少成效,一些原本“胡搅蛮缠”的贫困户,在赵笛耐着性子听他们诉说时,也慢慢平静了下来,愿意和扶贫干部“说掏心窝子的话”。

为扶贫干部疗心减压

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不仅贫困户需要关心,有时扶贫干部也需要“心理安慰”。 2017年,有段时间扶贫工作十分紧张,她身边的很多扶贫干部夜以继日地工作,常常一两个月都顾不上休假。长期重负荷的紧张工作,让有些扶贫干部出现了神经衰弱、失眠、抑郁等症状。知道赵笛所学的是心理学专业,有些干部就开玩笑,说要找赵笛“看病”。虽然大家只是随口一说,却让赵笛意识到,扶贫干部的“心理问题”也需要被重视。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赵笛找来了一些专业的心理测试表,通过这些来测试每个人的心理问题,然后对症去给大家开“心理处方”。

直到现在,千阳县很多扶贫干部还觉得赵笛的“处方”特别管用。比如在感觉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把目光从电脑或者文件中收回来,到院子里走一走,或者刻意转移视线,去想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一位扶贫干部说他现在学会了在紧张工作之余,自己调节情绪,这样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看到自己能帮助到大家,赵笛更加注意分享这样的知识,经常会在工作群里推荐一些“心理疗法”,还会注意发一些轻松舒缓的音乐,希望用“疗心”的方式让大家更好地工作。

牵挂让她无悔坚守

在千阳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赵笛经常连续加班到凌晨。当志愿者会得到荣誉吗?赵笛说,像她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她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为什么要坚守在这个贫困山区?赵笛说,可能是源于心中的“牵挂”。

这份“牵挂”是什么?赵笛讲了一个她和贫困户的小故事。有一户她经常走访的贫困户是两位老人,两个人身体都不好,儿女长期不在身边,他们总觉得生活没有希望,即使扶贫干部把未来描述得再美好,他们似乎也无动于衷。扶贫干部觉得这家人“难搞”,于是请赵笛帮忙做工作。赵笛说她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多次上门听两个老人“诉苦”和“埋怨”,偶尔说几句鼓励的话,但老人的“心结”却慢慢打开了,也愿意主动去发展产业致富。 2017年秋天,赵笛再次走访,老人把从果园摘回的苹果硬往赵笛手里塞,她想着老人种水果不容易就几番推辞,没想到老人竟然满眼含泪:“我没啥回报你,你就吃个苹果吧。”

“有些贫困户一两周不见会很挂念他们,我只想尽可能再留一段时间。”志愿者计划最多是两年,现在留下来的志愿者也都在为将来做打算,赵笛说她也会离开,但现在只想再留一段时间。说到未来打算,赵笛说以后她还要继续从事心理学专业的工作,但这次的志愿者经历,将是她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赵笛(左)和贫困户交谈。

新闻推荐

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村民杨光弟 养秦川牛甩掉穷帽子

本报讯“都说他家拖累太重,想脱贫根本不可能,可他一门心思喂他的‘秦川牛\’,现在挣了钱又脱贫,不简单……”近日,千阳县张家塬镇宝丰村村民杨光弟养肉牛脱贫的事,在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宝鸡养肉...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