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油菜之父”李殿荣的骄人数字 ——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著名油菜育种专家李殿荣研究员

陕西农村报 2015-11-04 02:58 大字

杨梅 本报记者 武德平

李殿荣,生于1938年10月,陕西省华县人,1962年毕业于中科院西北生物土壤学院。1962年7月~1964年5月在陕西省千阳县人民银行工作,1964年6月~1980年12月在国营三门峡库区华阴农场任技术员、生产参谋、试验站副站长。1981年至今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原省农垦科研中心)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中心名誉主任。他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业委员会荣誉理事,国际油菜咨询组织(GCIRC)理事。

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40多年来,他于八十年代初在国内外率先攻克了油菜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关,使我国在油菜杂优利用方面跃居世界领先地位。1986年12月农业部主持的鉴定认为“是一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突破性成果”。李殿荣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油菜之父”。下面这组骄人数字展示了李殿荣一生的辉煌成就:他独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的“秦油2号”、“秦优7号”、“秦优33号”等20个油菜品种,截至2015年累计推广2.36亿亩,增产油菜籽55.4亿公斤,新增产值154.7亿元。其中“秦油2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较常规品种增产30%左右,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在我国12个省区推广种植1.6亿多亩,新增产值达86亿多元,其适应区域之广,种植面积之大,丰产稳产性之好,应用时间之长,在油菜品种种植史上前所未有。大大地促进了我国杂交油菜的科研和生产。1987年该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八十年代后期,他发现了油菜黄籽显性基因,育成了国内外第一个黄籽杂交油菜品种“黄杂1号”,为油菜的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二十世纪末育成的“秦优7号”是继“秦油2号”之后又一具有突破性的双低优质油菜杂交品种,含油量43%左右,在长江下游区达45%。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认为“该品种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居国内领先水平”,是农业部多年推介的冬油菜主导品种。截至2012年该品种累计推广5600多万亩,新增产值54.64亿元,“高油双低杂交油菜秦优7号选育和推广”2007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其研发的“杂油59”雄性不育三系及育种技术专利,有偿转让法国利马集团,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转让西方发达国家的又一重大育种技术专利。

李殿荣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通过15年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将油菜种质材料的含油量从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将杂交种的含油量提高到50%以上。2009年由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并主持了成果鉴定,以中国工程院傅廷栋和官春云院士组成的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获得的高油种质材料含油量达60%左右,居国际领先水平,该成果应用前景广阔,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是油菜育种史上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主持育成的春性双低优质杂交油菜“秦杂油4号”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通过国审的含油量50%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他还在油菜栽培技术研究;科研生产联合,促成果转化;油菜种质资源创新以及化学杀雄等育种途径创新等方面获得了多项成果,也做出了较大贡献。

李殿荣研究员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成果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植物新品种权3项,发表论文、论著100多篇。曾荣获陕西省劳模、全国劳模、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科技精英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还荣获人事部专业人才一等功、中华农业科教奖科研杰出贡献奖、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中国发明协会第三届发明创业奖特等奖等奖励,并当选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

李殿荣2009年被农业部评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2010年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农学奖。

新闻推荐

千阳刺绣搭上“网络快车”

本报讯(靳天龙通讯员孙海涛)“前不久,我们刚接到了新加坡的一批老虎枕订单,这不,这两天又接到了国内的一批订单,大家又有得忙了。”日前,在千阳县一家以民间刺绣为主业的合作社内,社员们忙着在网上接单备...

千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千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