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西苹果里的“经济学”

陕西日报 2015-06-02 18:54 大字

陕西有机生态果园一瞥。

本报记者 卢新智

“苹果经济学”一词,源自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7月16日,温家宝在陕西调研期间考察了陕西果业。他拿起一只鲜艳的苹果发表了“小苹果透视大经济”的观点——“一个小苹果,可以读出中国的经济学。”

的确,每个细胞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信息,每个经济细胞的变化更是经济冷暖的直观反映。温家宝所说的“苹果经济学”,不仅包含着经典经济学“以最小投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核心观点,更是立足于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

陕西约有800万农民从业于苹果,43个苹果基地县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还有众多依赖苹果产业而生存壮大的贮藏、运输、加工业。陕西苹果的受益者如此众多广泛,充分印证了“苹果经济学”的原理。

当年温家宝考察的华圣果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先后在20多个苹果生产县建立了基地,带动果农10万多户,正好与政府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借此提高农民收入的思路相吻合。产业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从20多年的探索实践看,“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得以普遍推广,在化解市场风险、带动农民生产致富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

从陕西华圣果业的成功经验看,苹果里面的“经济学”可以总结为“多赢”等式:产供销一体化+技术创新+标准化+规模化+内外两条腿走路=丰厚收益=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产业升级=增长方式转变。

当今世界经济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企业要有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多元化的品种结构,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这样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10多年前,陕西果农因苹果卖不出去而大面积砍树。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红富士苹果由每公斤1.8元左右下跌到0.6元-0.7元。最后,成箱的苹果摆在马路边,8分钱一斤都没人要,“挥泪砍苹果树”的村子比比皆是。

“多了多了,少了少了”的问题,根源在于农户和市场之间不衔接。随着海升、农垦、华圣等一批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继诞生,国内外市场很快打开了,且10多年来量价齐涨。目前,“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在43个苹果生产县遍地开花。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最后一个销售环节,把小果农与大市场进行对接,把小果园做成了大产业,使小苹果叫响中国,叫响世界,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蛋蛋”。

立足全球,陕西苹果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居安思危,迎难而上,别无选择!

在被称为陕西苹果第一次“果树革命”的“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4项关键技术”推广,以及沃土工程、优果工程、提质增效工程完成之后,现在以推广自根砧矮化栽培为主的第二次“果树革命”正在全省掀起。这是陕西高瞻远瞩在果树品种和生产方式等方面与世界果业接轨的重大抉择,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陕西苹果的绝对优势。

千阳县南寨乡海升公司苹果基地负责人就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与传统乔化苹果相比,矮砧苹果有“四省一优一高一早”特点,即:省水60%。省肥70%。省地80%:每亩栽树180-300株,亩产5000-6000公斤,是传统果园的3-4倍。省力90%:宽行密植有利于机械耕作,在欧洲一个劳动力可管理60亩果园,最多270亩,但陕西省传统果园一个劳动力只能管5亩。品质优:矮砧宽行果园通风透光好,果子大小均匀、易着色、品质好。品质好自然商品率高。结果早:传统苹果树栽后3年开始结果,6-8年进入丰产期,而矮砧苹果栽后当年见花、次年挂果、3-4年可进入丰产期。

白水县果农罗成岗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换成矮砧苹果,每亩投入增加1200元,但产量却能增加3到4倍,收入就可增加3倍。省果业局局长高武斌也算过一笔账:陕西计划矮砧苹果园增加到300万亩,乔化果园从现在900万亩减到700万亩,这一增一减,总产量就会由1000万吨达到2000万吨。不难看出,小苹果里面蕴含着深奥的经济学。

放眼全国,很少有哪个省能像陕西一样,始终把发展以苹果为龙头的现代果业,作为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长抓不懈,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倾斜、资金扶持,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果业的积极性。去年3月还出台了全国首个果业地方法规——《陕西省果业条例》,对生态保护、产业安全、投入保障、人才培训、机制创新等苹果发展的各个环节作出了具体规定。小苹果里不仅有“经济学”,还汇集着党心和民心。

新闻推荐

千阳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本报讯(郭文博)千阳县公安局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以建设法治公安为目标,以执法主体能力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该局坚持将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着力点,组织民警开展集中学法...

千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千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