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保护文物表彰会折射出的法治光芒
王国星
昨日,一堂文物保护领域的“法治公开课”在宝鸡千河镇的表彰会现场开讲。
俗语有言:“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作为国家版图上曾经长盛不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陕西西部的宝鸡地下文物数量非常可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我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都属于国家所有。可见,不管是出土或是未出土的文物都属于国民的共同财富,而非某个第一眼看见的幸运者。
幸运的宝鸡市高新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八组村民魏炳祥、魏小宁、魏沙一家,这一次也丝毫没有跨越文物“发现”和“占有”之间的法治红线,自觉保护上交文物受到褒奖之余,这一场表彰会的诸多细节都折射出深入人心的法治光芒。
法治意识筑起文物遗迹的第一道保护墙。取土中的魏炳祥发现土里掩埋着青铜器的第一时间,他放慢了手中的工具,开始小心翼翼地拨开浮土,而没有大肆挖掘,促使他如此反应的是一种最朴素、最本能的初衷,就是不能造成破坏,要保护好,在法治观念的指引下,这样的行为从源头上避免了不可再生的文物毁损,也为下一步专业的考古发掘奠定基础。
法治观念清空文物发现者私占杂念。当天,确认掩埋的是青铜器之后的魏炳祥、魏小宁夫妻迅即给身在部队的儿子魏沙拨打电话,只是为了让儿子帮助联系到文物保护部门,并没有耽误时间、更没有开家庭会议商量该不该将这些青铜器据为己有。只有谙熟文物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才能作出这么果断和专业的决定。
的确,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一线群众的及时报告和守护,加之专业团队的考古发掘和清理保护,才能让一处处文物在世人面前展现其最好的状态,并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给后代。
从田间地头到省市表彰,最终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宝鸡农民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的事迹有口皆碑,我们期待,自觉护宝行为能够基于道德伦常的软性教化,最终进入法治观念规范的制度时代。
新闻推荐
为把地质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记省直机关“电子政务业务技能竞赛十大能手”王雁林
本报记者齐小英通讯员陈鹏陕西省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1.2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着50多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十多年来,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副处长王雁林这个工学博士,一...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