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科技群英传 麦田走出的“袁隆平” 记商洛学院小麦育种专家张军
他因为小时候吃不饱肚子,上大学后潜心钻研作物育种,为了更多的农民群众增收默默奉献。
他攻读硕士期间,为了援非和探求农作物新知,踏上千里征程历尽艰辛,在非洲雨林腹地经受蚊虫肆虐、疟疾盛行的生命威胁。
他作为生物老师,蹲守大田的时间超过了学校坐办公室,精心培育良种。除了教学与研究外,经常给在校其他专业学生辅导。
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人,就是商洛学院小麦育种专家张军。
跳出农门入“农”门
“我是一个农民娃,从小就吃了不少苦头,硬是父母养鸡卖蛋、养畜卖牛供养上大学的。”今年31岁的张军毫不掩饰,开门见山地道出了自己的求学经历。
2006年,张军从陇县一所学校考入沈阳农业大学。跳出农门的他,成为乡村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的榜样,大家都期待他今后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育种梦”的萌芽,一直在张军的记忆难以抹去。
地处西府旱塬的陇县,农民都是靠天吃饭,遇到天干地旱,粮食欠收就吃不饱肚子。小时候,张军常听农技站工作人员说选好了耐旱种子,就能够弥补因恶劣天气粮食的收成。还在上学的张军,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农业,研究能改变粮食产量的种子。于是,高考填报志愿时,众多农村孩子选择理工科跳出农门,而他却毅然报考了农业大学学农业。
跳出农门又入“农”门,对于出身贫困的张军来说,这是他一生的追求。2013年,他毕业分配到商洛学院,任生物学教师。他一边讲课,一边跟课题组做小麦育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成了他的“标配”。为了教学与科研两不误,他在没有课程时,白天到农田搞研究,晚上回来加班备课改作业。
在张军身上,有一种朴实的农民气节。他说话平声细语,为人谦虚谨慎,干事认真负责,尤其是育种实验,他比女人心还细,能做到一丝不苟。平日用分计时的张军,除了小麦大田育种外,还积极参加科学研究,他主持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项目和商洛市科技局项目各1项,主持校级根植地方科研项目1项,参与校级根植地方科研项目2项。参加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篇。获校级学术年会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援非架起连心桥
2013年7月,张军正在攻读硕士,学校与马里巴马科农业大学签订了合作项目,需要2名科研人员赴非交流合作,他第一个报名参加。
援非工作条件艰苦,报名坚持到最后只有两人。在马里,从田间试验、室内检测到日常生活,全靠个人。张军经常废寝忘食地投入到科研中,他的工作成效和敬业精神受到了马里巴马科农业大学校长Amadou的高度赞赏。
时隔3年后,张军再次响应招募援喀麦隆农业技术人员。当时结婚还不到一年,面对许多亲友的劝阻,他不忘使命,冲锋在前。在同为教师的妻子支持下,更加义无反顾,于2016年4月再次踏上了援非的征途。
第二次援非,让张军至今刻骨铭心。喀麦隆农业示范技术中心地处雨林腹地,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居住地周边设施差,停水断电频繁,生活物资匮乏,每月必须去距离中心200多公里之外的首都雅温得买煤气和生活必需品。那里气候常年高温酷暑,蚊虫肆虐,疾病盛行,医疗条件简陋,药品供应不足。援喀第3天,当地翻译就因疟疾医治无效死亡,还没有从恐慌阴影中走出的张军,在半月后患上了疟疾,历经一个多月才治疗痊愈。
在困难面前没有跌倒的张军,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他病情好转正值喀国育秧时节,很快就投入了工作。因而,他被援喀麦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授予“优秀援外专家”的荣誉称号,喀麦隆农业部高级官员、示范中心喀方主任Biscene给张军写了表扬信。在全体专家的努力之下,2017年5月,示范中心受到了喀麦隆总理府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两次援非,22个月,张军饱尝了远离祖国、家人、朋友的情感孤独,忍受着条件艰苦、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带来的困扰。但他胸怀使命、牢记嘱托,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留下了商洛学院人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播下了中非友谊的种子。
教研融合育良种
张军在课堂上是一位老师,下课后就是学生的兄长,只要学生来问问题,哪怕是晚上或节假日,都能做到耐心辅导。他善于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科技兴趣。他先后主讲了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作物栽培学》等8门课程。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挑战杯项目3项。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1项;校级优秀班主任1项;指导学生互联网+项目校级决赛金奖1项,院级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虽然是专业课老师,他经常为其它学科学生辅导英语。有些学生干脆在微信上请教,他利用吃饭和休闲时间,对学生的问题一一解答。汉中籍学生刘英毕业后就职于宁强中学任生物老师,每次来商洛都要请他吃饭。周至籍生物专业大四学生崔潇,中秋前从老家专门为他邮递了一箱猕猴桃,以表对老师的启蒙之情。
在十几平方的办公室里,张军与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办公,狭小的空间里,堆放着小麦、玉米、辣椒、桔梗等各种作物种子,一台冰箱里存放着500余份小麦种子,实验仪器、生产农具、记载资料等一应俱全。
“育种是一项系统工程,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张军说。课堂组选育的商麦5226品种2008年通过审定,成为商洛小麦主栽品种,在渭北旱塬及关中干旱区域均有大面积种植。2014年经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商麦1619,每亩增产35斤,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累计推广113万亩,增效5600万元。
小麦杂交需要历经选择亲本、选穗、整穗、去雄、采粉、授粉和收获等步骤,精细程度不亚于外科医生。单就去雄,先用左大拇指和中指捏住麦穗,用食指轻轻压住要去雄的花朵内、外稃顶部,右手用镊子轻轻插入内外稃的合缝里,利用镊子的弹性将稃略微张开,然后慢慢夹出3个花药。夹破或夹断花药,但不能碰伤柱头,确保3个雄蕊全部取出,每小时只能完成几株去雄工作。随后硫酸纸套袋,捻穗法授粉。因此,他与恩师早上七点出发,经过一个小时辗转才能到张村试验田里,中午吃些点心面包,晚上七八点才回学校。
目前,他将积极探索中药材新品种和立体种植模式探究,为培育中药材新品种、助力脱贫攻坚尽一名科研工作者的职责。
(李奎 本报记者 张宏)
新闻推荐
本报宝鸡讯(记者董毅王宝存)11月8日,宝鸡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宾朋友人,共聚魅力陈仓,共结文化之缘,共谋文化发展...
陇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