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大教授王性炎被誉为中国元宝枫研发利用第一人 四十五年心血凝练出中国木本食用植物油
图为元宝枫。
记者 党朝晖 通讯员 张晴
元宝枫又名五角枫,是中国特有树种,同时也是一种纯天然、无公害、高营养的“药食两用”树种。其侧根发达,在干旱瘠薄的土地或沙丘恶劣环境上也能生长,是沙漠、荒漠治理的理想树种。作为木本油料树种,用它的种仁通过榨取提炼的植物油,神经酸含量达5.52%。
神经酸是国际公认的唯一一种能修复疏通大脑神经纤维并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物质,世界上很少有动植物含有这种物质,人体自身也很难生成。缺乏神经酸,会更高几率引发脑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等脑部疾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主要依靠生产缎花种子油(又称罗伦佐油)以帮助民众补充必需的神经酸。食用油中的神经酸,能够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进行修复疏通,彻底改善脑部亚健康,所以它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潜力巨大。
腊月二十三,这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小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静的图书馆里,一群青春面孔中,一位正在认真阅读文献的耄耋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刚刚荣获中组部“全国离退休先进个人”称号,已经82岁高龄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教授王性炎。
王性炎,1933年生于成都,著名经济林专家,是我国元宝枫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元宝枫研发利用第一人。1994年退休后,他将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元宝枫综合研发工作中,终于在81岁高龄时,实现我国特有的元宝枫籽油成功上市。这在全世界属开创之举,为国家增添了一种新的食用植物油。
立志推出中国木本植物油
据农业部数据,我国食用植物油的自给率不足40%,60%以上靠进口国外的木本植物油——棕榈油或橄榄油,年花费千亿元以上。
这个现状让从事经济林研究的王性炎很心痛,“国家培养了我,我就要为国家争光、为国家争气、为子孙后代造福,发展我们自己的木本食用植物油。”
元宝枫又名五角枫,是中国特有树种。1970年王性炎开始研究这个特有树种,并深深地迷恋上了它,成为中国第一位研究元宝枫的专家。
退休后,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被特批继续主持“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元宝枫丰产栽培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国家林业部下达的中试项目“元宝枫开发利用技术”,于2000年12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验收并被评定为国家重大成果。
项目结束后,王性炎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没有经费的他,依靠自己和老伴的工资继续着科研工作,走南闯北推广元宝枫产业的发展。
2005年,他的研究论文《神经酸新资源——元宝枫油》在《中国油脂》杂志发表后,引起美国科学界的重视,当即邀请王性炎教授参加由美国化学学会在亚特兰大召开的国际会议,并将该论文收录到学会的论文集当中。
神经酸是国际公认的唯一一种能修复疏通大脑神经纤维并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物质,人体自身也很难生成。王性炎研制的元宝枫籽油是目前中国国内唯一含有神经酸的食用植物油。
对此,美国著名脑病专家、“人类脑计划”核心成员麦凯文博士评价说:“中国成功地从天然植物中研制出神经酸,开创了脑病科学史上的新纪元。”欧洲“脑的十年”联合专家委员会加德杨博士说:“中国的口服神经酸是人类脑病医学史上划时代的杰出成果。”
2011年3月22日,卫生部第9号文件公告批准元宝枫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为元宝枫籽油正式进入中国食用植物油大家庭签发了准入证。
2013年,王性炎教授将自己对元宝枫40余年的工作实践浓缩为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中国元宝枫》,是我国第一部元宝枫专著,填补了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的研究空白。
为了实现元宝枫油的工业化生产,2014年5月,王性炎教授奔赴沈阳,经过一个多月的实验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批高端元宝枫油,填补了中国国内食用植物油中没有神经酸的空白。
7月,从元宝枫中提取的被誉为“植物软黄金”的元宝枫神经酸油在云南正式上市,这也意味着被国际公认的唯一一种能修复疏通大脑神经纤维并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神奇新资源食品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元宝枫成了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元宝枫全身都是宝,其果实、叶含有200余种医药保健成分。元宝枫籽油是多种生物成分的复合体,含有12种脂肪酸、18种氨基酸,含有多种维生素:B1、B2、B6、维生素A、维生素E、尼克酸等,其中,天然维生素E在每百克中达到125.23,为植物油脂之冠,是棕榈油的8.3倍、茶籽油的4.6倍。
对元宝枫了如指掌的王性炎,为了将大自然馈赠的宝贵财富转化为农民致富的“金蛋蛋”,退休后他走南闯北,大力推广元宝枫的集约化种植,引导农民和企业迈上致富路。
第一站是陕西省扶风县太白乡长命寺村。他扶持农民王新绪、王高红父子建立我国第一家元宝枫育苗基地和丰产示范园,带动全村2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有30多户农民住上二层小楼。2010年,王高红受到中国科协的表彰并被奖励20万元。该基地被陕西省老教授协会评定为科技兴农示范基地。
由于常年坚持工作,王性炎经常性腰腿疼痛、睡眠不足,还患有胆结石、胆囊炎,但他只要感觉自己身体稍好,就依然像个没事人一样奔走于田间地头,宣传、指导农民种植元宝枫。
2010年,王性炎来到成都市,扶持一家科技开发公司在龙泉山建立万亩元宝枫丰田栽培示范基地,现已营造元宝枫4万多亩,受到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重视。随后,成都市政府规划在龙泉山5年内建成20万亩元宝枫丰产林,为山区农民开创一条致富新路。
2008年至2010年,王性炎帮助重庆强化生物科技产业公司开发出“元宝健康茶”,2011年在中国(重庆)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获得创新奖和银奖。
在他坚持不懈的推广下,2011年,元宝枫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云南、山东、四川、重庆、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市政府和企业界纷纷邀请王性炎教授前去指导当地元宝枫产业。
在王性炎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下,目前已有11个省的企业家采种育苗,建立了元宝枫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出了元宝枫油、元宝枫茶、化妆品等多种产品,推动了我国元宝枫产业发展,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使当地农牧民受益匪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元宝枫作为一种纯天然、无公害、高营养的‘药食两用’树种,必将成为开发系列保健品和药品的重要原料。”王性炎表示,通过丰产林建设、产品深度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努力,元宝枫定能在本世纪成为造福人类的高效经济树种。
他的终级梦想是解决国家食用油问题
元宝枫作为一种“药食两用”树种,其侧根发达,即使在干旱瘠薄的土地或沙丘恶劣环境上也能正常生长,成活率在86%以上,对于中国沙漠、荒漠治理,是一种特别理想的树种。
2003年,王性炎教授在内蒙古调研时,在科尔沁沙漠发现了一片3—4万亩的元宝枫天然林,这是我国仅存的200年以上树龄的天然林。这让王性炎很惊喜,但在随后的调研中,他发现当地对这片天然林保护措施跟不上,正在逐渐萎缩退化,让他很心痛。
科尔沁沙漠是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重点地区,是我国生态地位最重要的地方。为了保护好这片天然林,2003年至今,他先后七次进入该地调研,向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建议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他将调查情况上报国家林业局党组,并在《中国林业》上发表题为《科尔沁沙地元宝枫林亟待保护》的文章,建议保护好元宝枫的生存境地,使之有效遏制该地区的土地沙化进程,减轻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风沙危害。同时,把保护和合理利用元宝枫与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治沙、治穷、致富的新路。
在国家林业局的推动下,云南省1997年开始引种元宝枫,多年的育苗造林实践证明,在云南省的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中,元宝枫也充分显示出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巨大效益作用。
近年来,在陕西、山西、四川、云南等各级领导和企业界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元宝枫在西北、西南、华北和内蒙古赤峰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元宝枫人工造林面积突破60万亩。
王性炎教授表示,如果在国内种植元宝枫33亿棵,按照8到10年每棵产籽20公斤计算,就可以收获6600万吨果实,产元宝枫籽油达1150万吨,可基本解决国内食用油问题。他希望在未来几年,依托由国家相关部委及行业协会联合组建的中国木本油料产业创新联盟,让元宝枫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元宝枫的研究和推广事业上坚持了45年的王性炎,虽然开发出了元宝枫籽油,但那只是圆了他开发中国木本植物食用油的人生初步梦想。他的终级梦想是解决国家食用油问题,把新科技带来的健康环保理念送进千家万户,让全国老百姓吃上保健油。“到那时,我的梦想才算彻底实现。”
心系国家 执着有为 张晴
1933年出生的王性炎,在自己81岁高龄推出我国特有的元宝枫植物油;1935年出生的李立科,顶着满头白发,仍旧躬耕在渭北高原;1944年出生的王辉,为了一句“学农业科技,不再让父老饿肚皮”的承诺,跨过古稀之年还在做痴迷的“麦田守望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我们身边,总有一批像他们那样的老年人:离岗不离心、退休不退志,始终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事业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他们心系国家,执着有为。怀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用自身的奋斗历程和不懈的精神追求,诠释了什么是退而不休,奉献余热;什么是不计得失,爱国为民;什么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他们在自己的老年阶段,抱着年轻时的梦想,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他们是老有所为的代表,既是老年人应该学习的标杆,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
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示出了当代中国老年人的时代风采和良好精神风貌,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表率作用,让我们为这些谱写时代“老有所为”新篇章的老年人点赞。
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传递的是难能可贵的满满的正能量,值得人们为之点赞。我们也期盼有更多的老教授、老科学家在心系国家,执着有为中再次激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打造出彩人生,实现人生更高价值。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帅通讯员张明敏)“由于常年工作在外,远离家乡、远离支部,一年回不了几次。过去,我们这些流动党员好像被组织遗忘了一样,现在有了网络党支部,总算是找到了组织,虽然在外地干事业,有了网络支部...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