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史学家班昭 金文
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有座班昭墓,名为《曹大家墓》,198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埋葬着东汉著名史学家班昭。
据史书记载,班昭生于公元49年,出生在扶风安陵(现扶风县杏林镇),14岁时嫁给了同郡佘村的曹世叔,当时的佘村就是如今的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后人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女史学家便将佘村改名为大姑村。
班昭和曹世叔(号曹寿)的爱情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说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俩能优势互补,生活十分美满。第二种说法是班昭继承父兄遗志,日夜编写史书,同活泼开朗忙于交际,心怀仕途的曹世叔很不匹配,曹世叔提出离婚,都写了休书,班昭下跪苦苦哀求,曹世叔无奈地收回休书,继续他们互不称心的婚姻。正当曹世叔功成名就地去四川上任途中,突遇暴风骤雨,河水暴涨桥梁坍塌,曹世叔死在上任途中,年轻的班昭早早就亡夫守寡。她的师兄高俊在修史中和日常生活中对她百般照顾,但她始终遵循一女不配二男的底线,多次委婉谢绝,独寂一生,直到苍老谢世。上海越剧团编写的大型历史剧《班昭》,是按第二种记述编写的,而且此剧轰动沪、宁、杭地区。
班昭在婚姻上是不幸的,但在父兄遗留的事业——撰写《汉书》上获得了成功。其兄班固继承父亲遗愿编撰《汉书》,班固未写完《汉书》就辞世了,班昭继承兄长遗愿续写《汉书》,女子修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人。她除了将父兄所著部分分类编排、修订外,又编写了《八表》、《天文志》等章节。后住宅遭火灾,把书稿烧得片张无存,汉和帝知道书稿被烧后,命班昭搬进东观藏书阁重写,并参考了大量经典书籍,经过近20年的辛勤耕耘,在她四十岁的时候,《汉书》终于编写成功,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又一部《史记》汉书浓墨重彩地问世了。
班昭除写《汉书》外,还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必须遵循的手册——《女诫》、《女论语》等著作,这些书也是班昭自己行为准则的总结。班昭修写完《汉书》后,被汉和帝封为太傅,专门给后宫的嫔妃公主和龙子龙孙们讲课,她深入浅出的理教对后宫影响极大,她们称呼班昭为“曹大姑”。连大学者马融等也跪拜在藏书阁外,聆听班昭授课。每年班昭在京城还要举办四次讲课,因此京城内外凡知道她的人都称她为“曹大家”,可见她知识的渊博。
班昭还有一个哥哥叫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请求皇上恩准他回归故土,然而皇上根本不加理会。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思念之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班昭代兄上书,说的合情合理,汉和帝也为之动容。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加之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很是伤心。
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100天时就嗣位为孝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就夭折了。清河王刘祜嗣位为孝安帝,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与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大将军邓坞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班昭71岁时谢世,邓太后为她守孝七天怕众臣议论,便穿素服闭户吃斋。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礼遇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女史学家,在班昭死后,尊其遗言,葬于曹世叔的出生地佘村,并把佘村改为“大姑村”。班昭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以自己女性的卓著努力,走完自己辉煌的一生,她的著作、她的行为准则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新闻推荐
让城乡孩子共沐教育阳光 ——扶风创建省级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县工作纪实
本报通讯员张炳利淮文刚近年来,扶风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均衡、协调、内涵三个重点,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双高双普”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征途...
扶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扶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