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民国时北方八省大饥荒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导致1300多万人死亡,其中又以关中旱灾最为严重。

华商报 2013-06-22 10:50 大字

回扶风老家撰写族谱时,意外发现家族多户在1929年“绝户”,让在海南执教的张浩文产生了抒写那段历史的冲动。明朝华县大地震、民国十八年饥馑一直是陕西文学创作的空白,不久前,张浩文的书稿寄到太白文艺出版社。这部名为《绝秦书》的小说的背景正是1929年的陕西关中地区饥荒。

缘起:近代最惨烈旱灾,渐被人遗忘

民国十八年年馑是指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持续3年的北方八省大饥荒,这场大饥荒导致1300多万人死亡,而其中又以关中旱灾最为严重,其规模之大,灾难之惨烈在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都极其罕见。

扶风县志记载:“民国十八年(1929),大旱,川塬地颗粒无收。全县灾民95005人,其中死52170人,外逃12337人。县东南乡南寨子、南邓村人烟绝。”

但对这场大灾难,陕西并没有文学作品来充分反映,记者昨日联系《绝秦书》的作者张浩文,他说,他只看到了柳青和陈忠实在他们的《创业史》和《白鹿原》里提到过民国十八年年馑,但只是服从于整体的艺术构思,这场灾难仅作为故事的局部背景点到为止,并没有充分地展示和描写。

张浩文生于20世纪50年代,童年也在饥饿中度过,若吃饭撒了饭,经常听长辈厉声告诫:搁在民国十八年,看不饿死你崽娃子!他长大后,查阅资料才知道那是陕西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旱灾,被历史学家称为20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但随着老人们的离世,张浩文身边提起民国十八年年馑的人越来越少。

直到2008年,在海南师范大学任教授的张浩文回扶风绛帐老家过年,张家张罗续写族谱,由家中的“笔杆子”张浩文执笔,这时,张浩文才发现,张家有很多户在1929年“绝户”了。

米兰·昆德拉说“文学的职责在于抵制遗忘”,历史系毕业的张浩文遂产生抒写这一历史事件的想法。他说:“灾难如此近距离地逼迫我,让我喘不过气来。我心里涌出一股急切的冲动,不能再犹豫了,必须立即把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

成书:并非展示灾难,而为警示人们思考

由于长期关注这场灾难,多年来张浩文已经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他告诉记者,小说大的历史背景是真实的,人物和故事是虚构的,他查阅了扶风、武功、岐山、凤翔等死亡人数最多的县区历史资料以及《中国灾难史》、旧报纸对这场灾难的记载。

小说《绝秦书》故事的地点就在张浩文的故乡宝鸡扶风绛帐镇,写的是关中西府周家寨种粮大户周克文与三个儿子周立德、周立功、周立言三兄弟在旱灾发生后,围绕着赈济灾民还是乘机发财产生的矛盾,继而展开了难以调和的斗争,以至父子失和、兄弟反目,最后整个村庄在铺天盖地的流民冲击下变成了一片废墟。

不久前的电影《1942》描写的也是饥荒,原著作者刘震云也是在描写自己故乡历史上的灾难,张浩文与刘震云不谋而合的地方是,写灾难并不是为了展示灾难,而是要警示人们去思考灾难的根源。这部小说虽然写灾难,可又不仅仅止于灾难,在篇幅的安排上,起码有一半的文字没有直接涉及旱灾。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被称为“穷人经济学家”的阿玛蒂亚·森专门研究过饥荒,他认为自然灾害不一定导致大规模的饥馑,饥荒与其说是自然因素引发的,倒不如说是弊政催生的,它反映的是更为严重的社会政治经济痼疾。他认为,在民主制度下,即使发生了自然灾害,信息的透明、舆论的监督等压力必然迫使政府立即投入救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在专制制度下,信息的封锁让外界难以了解灾情,不受制约的政府和官员会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大发灾难财,因而迅速把自然灾害扩大为社会灾难。

张浩文说:“民国十八年年馑形象地诠释了阿玛蒂亚·森的观点,这场灾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这部小说目前正在印刷中,太白文艺出版社总编韩霁虹告诉记者,多年来出版社一直在寻找这个题材,因为明朝华县大地震和民国十八年年馑这两次大的灾难一直在陕西文学中缺席,这部来自海南的书稿让他们非常意外,这是首部直面民国十八年饥馑的作品。

这部32万字的小说张浩文用了3年时间完成,在新书即将与读者见面之际,他说:“我想说的很多,可到底说出来了多少,我没有把握。毕竟文学是形象的呈现而不是理论的宣示,这部作品的薄厚简繁只能由读者去判断。”

本报记者 狄蕊红 

新闻推荐

瓜果蔬菜帮你卖 本报开通帮农热线029-88880000扶风 果库千万斤苹果盼客商

华商报宝鸡讯(记者宋秉琴)“往年这会库存的苹果都快卖光了,今年我库里还有50万斤,把人急死了。”24日,扶风县天度镇的田师傅反映,他们镇上目前至少库存1000万斤以上苹果卖不出去,现在急盼客商。据田...

扶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扶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