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作信物文化结友谊

陕西日报 2019-05-25 07:18 大字

扫描二维码看更多内容

本报记者仵永杰

中国人历来厚情谊、重然诺。这些情谊和然诺固化为凭证的物品,被称为信物。在中国古代,情书、诗歌、器具、香囊、同心结等往往被当作信物赠予他人。

时光流转。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陕西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海外朋友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信物”。

5月4日,在陕西师范大学,一场深度对话在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和来自俄罗斯的扎哈罗夫夫妇之间进行。对话的主题是年节、婚庆、丧葬时在灯饰、绣样等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的剪纸。剪纸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扎哈罗夫夫妇很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客串翻译的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教师苏晓宇说:“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和外国朋友从生活说到艺术,从艺术谈到思想,越谈越投机。”

20世纪80年代,扎哈罗夫夫妇来到中国,被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深深吸引。扎哈罗夫夫妇在陕西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凤翔县六营村的胡深老人手中的彩绘泥塑令他们赞叹,白鹿原上古朴的火葫芦灯笼让他们着迷,大荔县的花馍给他们惊喜……扎哈罗夫夫妇表示,他们要把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俄罗斯的孩子们,让孩子们爱上这些“谜一样的东西”。

如果说俄罗斯的友人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着迷,那么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一些具有陕西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还在传承。王智至今还记得,当哈萨克斯坦陕西村喇四花大妈保存的22幅剪纸纹样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西安时,他发出了“陕西剪纸纹样回家了”的感慨。

在寻访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途经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时,王智送给喇四花一本《陕西剪纸》;喇四花则赠给王智一幅“蛤蟆”剪纸作品,寓意“身体刚强”。回到西安后,王智对了解到的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剪纸技艺进行了梳理。喇四花的故事也被收入到《陕西剪纸》这本书中。

除了剪纸,哈萨克斯坦陕西村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王智说:“我在韩城市调查淋醋技艺时发了一条视频。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梨瓜子看到后发来语音,称手工淋醋技艺在当地已经消失。他很感兴趣,打算来陕西学习。”

同样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兴趣的,还有法国国家电视台的记者。“这就像是毕加索的油画!”法国国家电视台一名记者在法国一家艺术博物馆首次看到袼褙时惊叹道。

袼褙由碎布或旧布层层裱糊而成,多被用来制作布鞋。在王智的引荐下,法国国家电视台摄制组漂洋过海来到大荔县埝桥乡北荣华村探访袼褙制作技艺。

拍摄当天,村里的小媳妇在火炉上用面粉和水熬糨糊,面香弥漫整个院子;大嫂在水渠边上清洗积攒的旧衣和碎布,水流声、说笑声交织在一起;老奶奶刷糨糊、裱布片,就像是艺术家正在创作。

北荣华村的袼褙制作现场引起了摄制组极大的兴趣。他们全程拍摄了北荣华村妇女制作袼褙的过程。拍摄时间不断延长,翻译人员提醒摄制组必须赶去机场。“飞机误了,我们可以改签机票。但袼褙制作流程若没被录下来,人们可能就会忘记这种技艺。”摄制组导演说。

法国人用皮革制作鞋子;中国人把穿过的旧衣服、碎布头做成袼褙,为家人做鞋。摄制组导演表示,这种制鞋方法极具生活智慧,其中也蕴含着中国人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王智感慨:“通过不同视角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加全面地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结的精神价值。”

越来越多的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一带一路”上的美妙信物。外国友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更广的领域展示陕西形象、推广陕西文化。黄土高原上,一曲陕北民歌让法国朋友震撼;安康龙舟节中,德国朋友了解到中外龙文化的区别;西安城墙下,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乡党和“老西安”玩起了“丢方”……

新闻推荐

开展扫黑除恶斗争 弘扬社会正气 宝鸡扫黑除恶以来 首例涉黑案终审宣判 主犯获刑18年

华商报宝鸡讯(记者张宝龙)5月20日上午,由宝鸡中院二审的宝鸡市扫黑除恶以来首例涉黑案件和一起涉恶案件在凤翔县法院公开宣...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