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博导、宝鸡籍影视编剧杨晓林:汗水换得硕果来 ■

宝鸡日报 2019-05-22 09:51 大字

他是编剧,是教授,是博士生导师……他将这些身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他,就是杨晓林。他的人生像一部精彩的影视剧,耐人寻味。

从中专生到博士后锲而不舍攀高峰

同济大学,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杨晓林,斯文又儒雅。

生于长于宝鸡市陈仓区的杨晓林,是乡亲们眼中的“厉害人”——从1985年至2008年,他花了23年一路冲锋,从凤翔师范学校的一名中专生,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后。至此,这位“学霸”包揽了中专、大专、学士、硕士、博士所有学历文凭。

有人说这是一份“幸运”,但没有哪个人会一直被幸运眷顾,真正成功的人,必然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人一旦克服了内心的胆怯,并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提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杨晓林侃侃而谈。

1985年,年仅15岁的杨晓林前往凤翔师范就读,学习小学教育,3年后,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文凭——中专毕业证书。毕业后,任职宝鸡县胡店中学,成了一名教师。

按说在家门口有一份稳定工作就可以安定下来,但“继续深造”的想法让杨晓林变得“不安分”起来。“敢想,还要敢干!”于是,1991年至1993年,杨晓林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陕西教育学院全部课程,并拿到了大专文凭;时隔一年,他再次函授大学本科,拿到了陕西教育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

然而,对于杨晓林而言,这还远远不够,他又瞄准了人生的另一个高地——考研。“我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说这话时,杨晓林的眼神坚定而有神。

“考研,英语是必考项。这道坎若迈不过去,那考研就遥不可及!”杨晓林告诉记者,他上的中专、大专和本科所开的英语课程几近虚设,所以他的英语基础只停留在初中阶段。可即便这样,他朝着更高学府迈进的目标和热情始终不曾改变或消退。因为,在杨晓林的字典里没有“知难而退”!为了攻克英语,他每日勤读勤记,甚至把很多英语书拆成单页揣在兜里,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无论坐车、等人、走路……只要一有空,他就拿出来看,争分夺秒地背单词、记语法。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杨晓林以英语名列前茅、全科优异的成绩,成为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三年的厉兵秣马,让拿到硕士学位的他又顺利考入苏州大学,成了一名博士;2005年杨晓林任职上海大学;2006年,进入复旦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在影视文学专业流动站从事科研工作;2010年8月,进入同济大学。

从当作家到评动漫人生有梦不觉寒

人生有梦不觉寒。的确,梦想是支持一个人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杨晓林的第一个梦想就是当作家!

少时,凡能收集到的小人书、古典名著等,皆为杨晓林的掌中“珍馐”、腹内“美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杨晓林看来,看得多一点,想得多一点,基础就能更扎实更牢靠。因此,《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红楼梦》《镜花缘》《孙子兵法》等经典读物以及所有能接触到的书籍,均被杨晓林列入了“必读清单”。

有一次,杨晓林去看望上班的父亲,父亲给他两元钱买午饭吃,但杨晓林却去书店买了一本《优秀小说选集》,在角落里以文充饥,虽然饿着肚子,但集子中《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肖尔布拉克》等篇目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博览群书让杨晓林爱上了写作。初中时,作文屡屡在比赛中获奖,也被老师作为范文在各个班级讲读,特别是对古文《李愬雪夜入蔡州》进行了扩写,30页的长度让老师和同学惊讶不已。

上凤翔师范后,图书馆里大量的文学作品让杨晓林如鱼得水,“作家梦”仿佛也变得触手可及。由此,杨晓林投入到更加狂热的写作中,并计划撰写一部反映中学生的中篇小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几年下来,杨晓林开始在文学上有所收获,但他并没有停下梦想的脚步,开始在画画领域燃烧自己的热情!在简陋画室,在河畔山涧,他画了无数的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和油画,虽然没能上专业的美术院校,但这样的“疯狂”却为他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9年,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杨晓林,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除了学习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还开始了电影研究,为他的影视编剧之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杨晓林创作和改编了大型历史电视剧《大秦直道》、电影《生死诺言》《守护灵魂》《先驱者》《洪泽湖》《梨花仙子追爱记》等多部剧本,受到业界好评。

“一粒花种,追随梦想就能盛开出一个春天;一株树苗,追随梦想就能长成一片森林;一滴水珠,追随梦想就能汇聚成一片海洋。”这句话在杨晓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当作家、编剧,他还是动漫界的权威研究学者,著述颇丰,尤以《动画大师宫崎骏》《好莱坞动画电影导论》《动漫大师手冢治虫》《动画大师王树忱、阿达与詹同》,以及《中国新生代电影比较研究》《微电影艺术导论》等专著为业界所推崇,他主编的教材《影视鉴赏》《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读解》《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品鉴》(三卷)《当代热播电视剧读解》《世界动画电影名片分析》等行销全国各个书店和网站,许多高校和省市图书馆里也都有收藏。

为了圆少年时的画家梦,近十年来杨晓林又钻研画意摄影,并担任同济大学教工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在为本科生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也申请到了画意摄影的创作课题,准备撰写教程。

一个个“梦想”的实现,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但不管有多艰难,杨晓林从未放弃。

从黄土地到上海滩浓浓乡情最入心

从1999年外出求学至今,杨晓林已在外整整20年,但他那口陕西话却依然正宗。

交谈中,杨晓林说,这么多年,身在外,心系家——最喜欢吃的是家乡的臊子面;最喜欢的电影是《黄土地》和《红高粱》;最得意的事是修改大型历史电视剧《大秦直道》的剧本;最遗憾的事是担任编剧的52集电视动画《秦陵兵马俑》中途“夭折”;最想去的地方是绵延不绝的大秦岭……这简短的几个“最”,都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陕西土厚,在我看来,主要是文化厚!”杨晓林告诉记者,每年他都会回宝鸡住一两个月,感受家乡的变化,见证家乡的发展,为将来写秦人秦事,反映厚重的关中文化做准备;为把皮影剪纸、泥塑刺绣、面皮锅盔等元素写进更多的影视剧本做储备。

2018年2月,宝鸡正式对外发布了城市全域推广语“看中国·来宝鸡”、城市形象宣传片《感知宝鸡》以及城市形象标识,重塑宝鸡崭新形象。得知消息的杨晓林振奋不已,他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永远都是他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地方,如果有机会,他还想为家乡拍一部震撼人心的宣传片。

新闻推荐

【杂谈】以自己的审美观去取舍 从《石鼓文》看篆书创作

王友谊书法创作,笔者认为不外乎两种:一是有意识创作,二是无意识创作。有意识创作,即作者在艺术构思上以明显的主观追求为目的...

凤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凤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