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来自泥土的艺术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宝鸡凤翔服务队活动侧记
大学生志愿者采访民间艺人胡深老先生。
本报记者 薛丽
6月28日早上8时,天下着微雨,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大学生“三下乡”宝鸡凤翔服务队从咸阳火车站出发,直奔宝鸡。由陈亚伟老师带队于上午到达宝鸡市,再转乘客车,中午1点多到达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三组。
亲身体验泥塑制作
该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一行七人来到六营村三组,村头第一家是胡新民开办的艺博园,胡新民是凤翔泥塑艺术的后起之秀和代表人物之一。当天胡新民不在艺博园,只有他的妻子和几个工作人员忙碌着。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志愿者开始了解泥塑制作,对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等13道工序进行了解,学生们兴奋地与工作人员学习和泥、踩泥、擀泥、勾线、彩绘等。大家不怕大雨淋湿了,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去体验着每一道工序,几次亲手制作后才明白:这泥塑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手上不会用劲是擀不好泥的。经过这一番的实物学习,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了解了凤翔泥塑的制作方法,还了解了它的工艺特点:造型生动,色彩艳丽,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在数百年的历程当中,泥塑作品不断地继承和发展着,最典型的是虎的形象,这些虎又可分挂虎、坐虎等类型,挂在家里能带来吉祥。大厅里约有1米高的坐虎很是打眼,大家凑上前,细细观看上面的花纹,头上的蝴蝶似乎也要飞起来了,还有头上一个大大的“王”字,鼻子上还有两根辣椒表示这家主人的孩子长得好看,七嘴八舌地赞叹着,品味着民间艺术的魅力。
与民间艺人胡深亲密接触
胡深是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三组农民,是“泥塑村”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从五、六岁起随父亲胡克勤学艺,至今从事泥塑已60年,现年84岁,其作品几十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他是大学生志愿者采访的主要民间艺人,大学生志愿者头天与胡老先生约好了采访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精神矍铄的胡老先生热情地招呼着前来采访的大学生志愿者们,大家亲切地叫他爷爷,进了房间后,志愿者观看完房间里摆放的泥塑后,掏出笔记本一边采访胡老先生,一边记录着。胡老先生讲述他从事泥塑以来的坎坷历程:“我一辈子热爱泥塑,以前家里那么穷,我都不放弃泥塑。文化大革命时,不让我做泥塑,半夜里偷着做,没事就揣摩泥塑怎么做好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大学生志愿者深深地被胡老先生对泥塑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所打动,采访完之后,大学生们与胡老夫妇共同合影留念,临走时胡老先生与老伴送他们到大门口,志愿者们怀着不舍的心情离开。
参观六营村小家庭作坊
六营村中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炙烤着行人,大学生志愿者一行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从事泥塑制作的人家。这些人家大都规模较小,大部分是老年人做泥塑,大学生志愿者每走一户都很认真地观察、记录、思考。当听到好几个村人说,现在从事泥塑的人越来越少,挣不了多少钱,销路不容乐观,所以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泥塑制作后继乏人,让志愿者们感到担忧。采访完后,他们将重点落到调查泥塑销路,看看能不能找到突破瓶颈的办法,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些帮助,这是他们的共同心愿。
“三下乡”活动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大学生志愿者陈静的感受:“这次活动来到六营村感觉很新奇,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与民间艺人接触,也第一次详细地看了制作工艺品的过程,这让我大开眼界,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明年要还有“三下乡”活动,陈静表示如果能给她机会,一定参加。(E)③
新闻推荐
“纯手工”遭遇现代技术围剿失去市场经营惨淡 凤翔木版年画期待“破局”
从鼎盛时期每年两千万张的销量,跌落到如今每年几千张的惨淡经营。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伟,是该县唯一坚守纯手工木版年画的“80后”。这个钟情于“东方智慧结晶”——凤翔木版年画的小伙,放弃高...
凤翔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翔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