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书法名家 书家王国熙 □齐飞
王国熙书法作品王国熙正在创作蚌埠设市以后,文化形态处于探索、构建、发展、积累的阶段,就书法艺术而言,库存和引进的人才十分有限。加之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硬笔的广泛应用,蚌埠市的书法艺术教育和普及,处于一个停止不前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书法》杂志1979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群众书法比赛、1980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以及1981年成立的中国书法家协会,让沉寂许久的书法浪潮自觉的呈爆发式溢出之势,全国性的群众书法热席卷而来,蚌埠当然也不能例外、更不会缺席。
目击四十多年的蚌埠书法,虽然处于淮河文化的庇护之下,但是,对地域性书法风格的追求,似乎还缺乏一个集体认知。书法家们自我生存的能力很强,有着强烈的艺术个人倾向,风格独特。他们往往以一己之力穿行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挥毫泼墨,传播书法艺术,受到了省内外书法同行和人民群众的喜欢、关注和追捧,并以点带面、以此提升蚌埠书法的声量和影响力。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安徽书协理事王国熙就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积极分子。
王国熙的老家在湖北黄陂。湖北历史上属楚地,所以,他给自己起了另外一个名字叫楚王孙。把自己家乡的历史信息留在自己的名字里,可见他对家乡的热爱。他的斋号名也很特别,叫“不知斋”,源于《论语》中孔子说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由此,也能感觉到他是一个真诚、坦率、不虚情假意、不做作别扭的人。他的生命时段从1939年开始到2011年结束,在这个世界上行走了72年。1961年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院美术师资专业。15年后,由画入书,开始了长达35年的书法生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手上的毛笔和他一样才停止了“呼吸”。
王国熙的书法基础,来自于对隶书的浸透和深悟。汉隶是他临摹的首选。有意思的是,他开始选择的是秀美的一路,比如《曹全碑》。曹全碑的结字瘦劲圆通,有神女飞天之韵,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曹全碑的书写特点本应该出现在他的书法取势之中,但从他50岁以后的隶书书法作品来看,你很难找出来自曹全碑的蛛丝马迹。这和他以后不断吸收、扬弃、再寻找、再定位有关。他要找到的,是能够反映出他内在气质和内在性格相契合的书法风格。所以,他又对《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孔庙中的这三个碑,发起了攻势。这三个碑的书风,大都取匀整之势,方笔体现刚健,折角处斩钉截铁,单个字雄劲有力,整个作品则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这些特点在他以后的隶书作品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对王国熙书法艺术的评价,已故原五河县人大副主任张业是最有发言权的一位。张业能篆刻、善作文、好书法、喜收藏,是一个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谦谦君子。和王国熙之间的往来频繁,了解王国熙的身世又情趣相投,自身又有很好文化修养,能够全面深度理解王国熙的书法艺术内涵。所以,张业生前对王国熙书法艺术的评价,特别是对他的隶书成就的评价,笔者是同意并欣然接受的。张业在《王国熙其人其书》一文中写道:境界上的“无我”造就了风格上的“有我”。天下写隶,何止千人千面?唯国熙的隶书,人称“草隶”或曰“怪隶“,起于碑简,掺以草行,令人耳目一新。王国熙的隶书为什么会发展到草写的地步呢,以至于有“怪”的认知。有两个相反方向的原因,一是向古人致敬,他想在隶书和章草之间,体会古人的笔法演变,所呈现出来的别样书写效果;另一方面他想对未来负责,他愿意用自己的大胆尝试,给后人开拓出来一条路径,为隶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前行的路标。
我也是可以评价王国熙的。我在五河工作过,和王国熙可以定位为亦师亦友的关系。每逢节假日,他常常会带上笔墨印章到我的办公室来写字。每当这个时候,我会认真的观察他,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书写前调动情绪的方法和凝心聚气的样子,以及书写中率性洒脱的用笔。他的书写状态是豪放的。豪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他是在一个目中无人、彻底自我的世界里完成全部书写过程的书法家。他也颠狂、他也吼叫。他的颠狂和吼叫,至今在我的记忆深处仍是一个鲜活的存在。和当下的、某些人故作潇洒的颠狂、吼叫不同,王国熙的书写时的外在形象,没有炒作的嫌疑、没有卖弄的故意,更没有鬼神附体的玄机。他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所知、所愿展现出来而已。因为,酒后的王国熙,全然不顾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艰辛。他的颠狂和吼叫,是对尘世喧嚣的无视、对生活艰辛的情绪倾泄。
是的,王国熙对于酒的偏好,是常人很难和其相提并论的。一是酒量,每顿一斤以上不在话下,多则二斤也时常有之;二是喝酒豁达干脆,从不打“酒官司”。每次干杯后,总以杯口朝下拍打手心,意在告诉对方饮后已无一滴剩余,尽显真诚实在的性格。三是每日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书。其实,我并不关注喝酒的王国熙,我感兴趣的是酒后泼墨挥毫的他,欣赏他“醉里挑灯看剑”的神来之笔。酒前和酒后,王国熙判若两人。我个人认为,喝酒之前是生活中真实的王国熙,喝酒之后是艺术中真实的王国熙。“往往酒后”似乎是书法家们的一种常态。这一点,在王国熙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有如唐代的张旭、怀素,王国熙酒后多写草书。可以说草书是王国熙的生命密码,是他的书法之美的基础构件。他的草书不止是“书写”,而是超越了“书写”。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天性得到了解放。所以,他的笔下就多了一些“即兴”的情趣、多了一些写意的味道,也多了一些随性奔放的酣畅淋漓。我在《草书王国熙》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然后,“酒劲”来了。握笔前他总是下意识的双手挥动几下,有时怒目圆睁,有时又是神情肃穆,抑或抬头望远,若有所思的用左手整理一下眼镜框,右手抓起笔杆,把笔轻轻的放进墨池里,饱蘸浓墨后,并不减去多余的墨汁,提笔半空略有停顿,待墨汁似滴未滴之时,如一道闪电而过,第一笔就重重的落在宣纸上,戏拉开了序幕,书掀开了扉页,接下来就是狂风骤雨般的气势,倾盆而下的是他对草法的理解,“兴来一笔冲天地,满纸云烟和波涛”,他那连绵不绝的线条,轻重缓急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造境,似是钢琴演奏出来的“命运交响曲”,又像一张大写意的山水画。
对王国熙书法艺术的认识,拋开他的画画出身是不足取的。他本来是学画画的,画了二十余年的画后,直到1976年才开始专注书法。这一背景资料,对王国熙的书法艺术的深入了解是十分重要的。书画本来同源,也无可厚非。王国熙为什么不画了而转为书写了呢?我曾经和他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他的绘画造型能力,可以帮助他提高书法的造型质量。这一点,他的隶书和草书都能证明其“前因后果”。另外,他非常向往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对竹林七贤的行为常常啧啧称赞,这些“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的人间奇才,是王国熙的执意效仿的对象。他们喝酒、纵歌,生活中不拘礼法,让王国熙找到了内心渴望的自己。他说,他只有在书写时才能找到魏晋风骨的凛然,也只有在墨池间,才能感受到魏晋风度的魅力。虽然,他的作品多有“宋人尚意”的风范,而少有“晋人尚韵”的流动妍媚,他还是十分羡慕魏晋风度的典范作品《兰亭序》的静谧秀美的。所以,他的人生的书法之旅,是对自己人格的再次量身定制。正如嵇康在《卜疑集》所言: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这就是书家王国熙的做人做事做艺的原则标准。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徐宗良)五河县残联坚持党建引领助残工作,积极探索助残新模式,以“党建+助残”为特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
五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五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